唐肅宗上元元年,追封西周開國名臣薑尚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並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四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薑尚兩側。
其中有十位被尊為『十哲』,其餘六十四位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由此,在筆者看來,不管是武廟十哲,還是『武成王廟六十四將』,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武將的極高榮譽了。
當然,相對於『武成王廟六十四將』,武廟十哲的地位自然更高了。
武廟十哲分別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勣、諸葛亮、李靖。
對於這十位著名的武將或者軍事家來說,李靖和李勣是唐朝的開國功臣。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除了治國之外,其多次率軍北伐曹魏,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韓信和張良則是西漢的開國功臣。
至於餘下的五位,則都來自於春秋戰國時期。
白起、吳起、樂毅出自戰國時期,而田穰苴、孫武則是春秋時期的人物。
今天,筆者就來重點說一說春秋時期的田穰苴和孫武。
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孫武被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也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和軍事家中,孫武的地位就相同於孔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現在,很多人提到孫武,往往非常關注孫武的理論貢獻,比如他撰著的《孫子兵法》。
誠然,《孫子兵法》的影響力和價值是無可爭議的。
不過,孫武之所以能夠入選『武廟十哲』,顯然不隻是一本《孫子兵法》,因為孫武也擁有比較亮眼的戰績,這也是評價武將或者軍事家的重要指標。
對此,在筆者看來,孫武的成名之戰,就是春秋後期的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占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
在柏舉之戰中,孫武等人指揮的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盡管吳國隻有3萬兵馬,卻能夠以少勝多,擊敗20萬大軍的楚國,從而攻破了楚國都城。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而柏舉之戰的成功,無疑鞏固了孫武在名將的地位。
當然,比較可惜的是,在柏舉之戰後,孫武基本上就急流勇退了,沒能像白起等名將一樣繼續建功立業。
不過,正是在巔峰之際急流勇退,促使孫武獲得了善終的結局,這應該也是其智慧的重要體現。
田穰苴
相對於孫武,很多人對田穰苴這個名字比較陌生。
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
就田穰苴所在的田氏,最終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取代了薑氏,完成了『田氏代齊』這一目標。
作為齊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曾經率領齊國大軍擊退了晉國、燕國的大軍。
在和晉國、燕國大軍作戰的過程中,田穰苴用行動踐行了『治軍貴在嚴,領軍須有威;治軍不嚴,將領無威』的軍事理念。
通過踐行這一理念,齊國大軍的戰鬥力得到明顯提升,從而可以取得勝利。
因為這一功勞,田穰苴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
最後,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
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在理論作品上,《司馬法》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
相傳是田穰苴所寫,但到了西漢後漸失傳。
而司馬遷則在《太史公自序》中表示:『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因此,和孫武一樣,田穰苴也是一位既有戰績,也有軍事理論成就的軍事家和名將。
隻是因為年代久遠,田穰苴的兵法作品沒能夠像《孫子》兵法一樣保存下來。
但是,這並妨礙田穰苴在春秋時期的卓越,從而和孫武一起入選唐朝時期的『武廟十哲』,獲得了古代歷史上武將的極高榮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