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第一站選擇了衛國呢?《網路歷史》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也即此時的孔子,可以說是魯國的代理宰相了。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開始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這讓孔子和三桓的矛盾徹底激化。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諸侯國。

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魯國。

那麼,問題來了,孔子周遊列國時,為何第一個去的國家是衛國,而不是齊國呢?

首先,周遊列國時,孔子的第一站選擇衛國,而不是齊國、晉國、楚國等諸侯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孔子離開魯國時,之所以沒有第一個去齊國,這是因為在『夾谷之會』上,孔子為了維護魯國的利益,激怒了齊國君主齊景公。

進一步來說,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魯國和齊國的關系,都是比較緊張的,比如齊桓公在位時,就興兵討伐魯國,甚至想要就此吞並魯國。

和齊國相對應的是,魯國和衛國,則是兄弟之國。

魯國《前1032年—前249年》,周朝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衛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都城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從這一點上來看,魯國和衛國可謂同宗同源。

由此,雖然齊國、宋國、晉國、陳國、鄭國等諸侯國和魯國的距離也不是太遠,但是,在這些鄰近的諸侯國中,衛國和魯國的關系,無疑是最親近的了。

比如晉國也是姬姓諸侯國,但是,晉國卻出現了『曲沃代翼』這一違背宗法制的情況,這對於追求恢復周禮的孔子,自然是比較反對的。

另一方面,孔子首先來到衛國,也是因為衛國文化上有鄭衛之音,經濟上陶衛並稱,都比較發達。

鄭衛,指鄭、衛二國的音樂,秦國李斯《上書秦始皇》:『今棄叩缶擊甕而就鄭衛 ,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至於『陶衛並稱』,則是指衛國的經濟可以和定陶相提並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定陶交通便利,商業繁榮,而衛國也是如此,比如呂不韋就是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在此基礎上,衛國的環境和條件,無疑吸引了孔子,也即在孔子看來,如果能夠得到衛國君主的重用,自己完全可以在衛國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

除此之外,孔子選擇衛國,也和他的不少弟子出自衛國存在一定的關系。

就周遊列國來說,看似是在列國遊說諸侯,實際上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

特別是在春秋末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兼並戰爭非常激烈。

因此,選擇一個自己或者弟子相對熟悉的國家試水,顯然是比較穩妥的選擇。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子貢等得意門生就來自於衛國。

至於琴牢、顏仇由等弟子,也出自衛國,比如顏仇由曾經在衛國做官,得以將孔子的情況稟告衛靈公,衛靈公大喜,認為孔子是名揚天下的聖人,於是接納了孔子師徒。

最後,孔子帶著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

換而言之,衛靈公非常仰慕孔子的名聲,但是,對於孔子不是非常信任,所以,衛靈公沒有讓孔子參與到衛國的朝政中。

在此背景下,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監視孔子。

面對這一情況,孔子隻能選擇離開衛國。

在離開衛國後,孔子又朝著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諸侯國前進。

不過,盡管名氣遠播,但是,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學說和主張,顯然和當時的環境不適應的,也即各個諸侯國都在忙於兼並戰爭,大國想要兼並小國,小國則力求生存,所以,相對於孔子的儒家學說,法家、兵家,顯然更加適合春秋末期乃至於戰國時期的需求。

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