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當上魯國宰相後,因為一件事情沒完成,隻能離開魯國!。《網路歷史》

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

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孔子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離開魯國之前,他已經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也即以大司寇的身份,行使宰相的職責。

在很多人看來,宰相無疑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了。

那麼,問題來了,孔子當上魯國宰相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才讓孔子離開自己生活了數十年的魯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孔子推行的一件事情沒有完成,而這件事情背後,是一場魯國權力的激烈爭鬥。

首先,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

公元前500年,孔子跟隨魯定公參加了魯國和齊國的『夾谷之會』。

雖然齊國實力遠遠強於魯國,但是,在齊魯夾谷之會,孔子輔佐魯定公,以禮歷階,據理力爭,從齊國手中討回了汶陽之地。

因為這件事情,魯定公對孔子更加信任,讓他當了大司寇。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

由此,此時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行使宰相的職責,或者可以說是魯國的代理宰相。

在此基礎上,孔子上任後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誅』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

自此之後,如同商鞅『徙木立信』一樣,孔子也在魯國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孔子終於獲得機會,開始推行他的主張,對於孔子來說,在魯國講究孝道,註重恢復周禮,這讓魯國的實力得到了一定增長。

在小有成就後,孔子本想一展抱負,所以在魯國推行了『墮三都』。

墮三都,就是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

在春秋時期,魯國君主逐漸大權旁落,也即魯國的大權,被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所把持。

而就孔子來說,自然想改變這一局面,也即加強魯國君主的權力。

於是,孔子在成為魯國宰相後,派子路墮毀三都。

三都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但是,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在筆者看來,對於孔子來說,雖然獲得了魯定公的支持。

但是,就魯國來說,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占據了大部分的封地,擁有不輸魯國君主的勢力。

因此,墮三都這件事情,最終沒能完全推行下去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歲時。

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

而這,意味著孔子在魯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了,也即已經是在明示孔子該走了。

所以,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

進一步來說,魯國復雜的局面,尤其是魯國君主和三桓之間的權力鬥爭,不是孔子可以改變和解決的。

最後,孔子離開魯國後,首先來到了衛國。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

不過,孔子最終沒能成功來到楚國。

並且,孔子還有前往晉國的打算,但是都沒有成功。

對此,在筆者看來,即便來到楚國、晉國、秦國這樣的大國,也很難施展自己的抱負。

因為在春秋末期,儒家學說顯然不適合當時的環境,在當時,不僅秦國、楚國等大國忙著兼並周邊的小國,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歷史事件也在進行著。

對於講究周禮的孔子,自然是看不過去這些事情了。

孔子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雖然沒有受到重用,不過,這恰好讓孔子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和著書立作上,而這,無疑為春秋戰國時期培養了眾多人才。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