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我最大的貢獻,是給大秦打造了一條金腰帶。《網路歷史》

​​

​【呂不韋:我最大的貢獻,是給大秦打造了一條金腰帶】

在秦昭襄王逝世《前251年》和秦王嬴政正式執政《前238年》之間的13年裡,秦國的核心人物,毫無疑問是呂不韋。

然而相比作為商人時『奇貨可居』的天才創意,作為政治家,呂不韋在秦國的執政,於創意層面卻乏善可陳。

比如他執政後的第一項大動作——前249年攻滅東周公國,不過是致敬當年的商鞅、張儀,『開門第一仗』都是柿子專挑軟的捏,打個難度最低的必勝仗,本質不過是鞏固自身在秦國的地位。

而他執政期間的大政方針尤其是東進擴張策略,實際也不過是因襲秦國的傳統。

這個事情相對復雜,需要詳細展開說說。

所謂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現代普遍認為是從秦孝公《即商鞅變法》算起,其實細究起來,應是從秦獻公算起。

《具體算法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算算。》

僅以史實而論,秦國真正擺脫傳統封建社會《再強調一次,秦朝以後中國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帝制社會。

真的別再濫用封建這個詞了》,是從秦獻公學習魏國變法開始的,也是自那時起,秦國就已經事實開啟東出及一統大業。

在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前384-前338年》,秦國的主要敵人是當時如日中天的魏國,經過反復的拉鋸及被按在地上摩擦,商鞅終於悟出了一個無奈的現實:『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也』。

正是因為這個現狀,商鞅才忽悠魏惠王『稱王』,將他架在火上烤,成為天下各國的聯合討伐目標。

也正是從此,戰國時代影響最大的策略——『合縱連橫』才正式登場,所以商鞅可以稱為戰國縱橫家的濫觴,或者說,他才是真正的『鬼谷子』。

『合縱連橫』策略甫一登場,便即發威,持續數十年的中原霸主魏國,很快在各國的聯合進攻下衰落。

隻是當時做出最大貢獻的,不是秦國,而是齊國,之後取代魏國霸主地位的,也是齊國。

於是,如何削弱齊國,就成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前期》兩代三君《前337-前307-前284年》的頭號目標。

從現實地理來說,秦齊兩國一西一東,相隔遙遠,秦國要想進攻齊國,如果隻靠自己,就隻能在秦齊之間打出一條『國際走廊』,讓秦國可以不受中間各國的阻攔,直接進攻齊國。

聽起來是不是很笨也很不現實?

但這就是秦國『接地於齊』的戰略目標,早在六合一統前一百多年,就已經是秦國的終極目標。

在秦惠文王時代,體現為張儀的執意東進。

《攻占巴蜀決策上,張儀和司馬錯之間的爭執可以印證。》

在秦武王時代,則是堅持攻下宜陽,徹底完成東出目標。

在秦昭襄王前期,主要是在穰侯身上體現出來,表面上是穰侯一直念著陶邑那塊大肥肉,但政治家豈會如此簡單,他持續進攻三晉,致力打造『咸陽-陶邑國際專線』,實質依然是秦國『接地於齊』戰略目標的延續。

隻是形勢進展太快,經過秦昭襄王、穰侯、白起等人的高效努力,以及『合縱連橫』策略下各國的神助攻,秦國還沒完全實現『接地於齊』、打通『秦齊國際走廊』的戰略目標,齊國就已經衰落了。

直到此時《前284年》,秦國才成為公認的戰國頭號強國,甚至,秦國已經看到了一統六合的曙光。

於是,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策略,後世都說這是秦國一統六合的核心策略,卻未必明白其實質——它其實是用來對付『合縱連橫』的針對性法寶。

隻是,要想達成最後一統,『遠交近攻』還缺少一個最重要的前置條件。

秦昭襄王末年邯鄲之戰的結果表明,雖然秦國實力已然超群,但還是無法抗衡六國的合縱,尤其是六國真正齊心時。

那麼,秦國應該如何破局呢?

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就是上文所說的——

『百年戰略,接地於齊!』

讓秦國的土地真正和齊國接壤!

隻是,此時『接地於齊』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再是為了進攻齊國,而是真正隔斷天下,讓山東六國之間無法相互聯系,『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就是說,再也無法實質合縱了。

公式:『接地於齊』+『遠交近攻』=六合一統。

這就是《戰國策》、《史記》中那兩句著名的話——

『註齊、秦之要,絕楚、魏之脊』《構築齊秦腰帶,切斷楚國魏國的脊梁。》

『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接壤齊國,打斷各國合縱的腰帶。》

這也正是呂不韋接手秦國後的戰略決策,如果了解了這些大背景,就會知道我為什麼評價他創意不足了,因為他的做法,不過是秦國傳統『接地於齊』戰略及『遠交近攻』策略的正常延續。

當然,不管有沒有創意,呂不韋終究是這麼做了,起碼沒抉擇錯,戰略眼光及格。

而他畢生最大的貢獻,便是為秦國真正打造了一條『接地於齊』的金腰帶,是秦始皇之後能夠實現六合一統的敲門磚。

對比兩張圖就能知道『呂不韋金腰帶』的實質意義。

在他開始大展拳腳的前249年,秦國和齊國之間還隔著韓國、魏國的大片土地,而在他行將結束執政的前239年,大量韓國、魏國土地淪入秦國之手,秦國徹底接壤齊國,一條『呂氏腰帶』宛如懸在山東六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這個過程中,呂不韋真正的對手,是戰國兩大公子——信陵君和春申君。

前247年,因為秦國兩年來的持續進攻,魏國岌岌可危,魏安釐王莫得辦法,隻好請求信陵君回國救駕。

這就是著名的『第四次合縱伐秦』,信陵君再次力挽狂瀾,他率領山東五國聯軍《齊國沒來》,將呂不韋的頭號擁躉、近年來風頭無限的名將蒙驁打的抱頭鼠竄,龜縮函谷關不敢迎戰。

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而他也深知,只要信陵君還在,秦國東擴就無勝利可能。

既然戰場上打不過,就隻好出陰招了,呂不韋派人前往魏國,通過昔年被信陵君幹掉的將軍晉鄙的門客,離間信陵君和魏安釐王的關系。

雖然信陵君遭受魏安釐王的猜忌,一直被閑置,但在信陵君的有生之年,呂不韋還是沒敢再進攻魏國,隻能揍趙國、韓國出氣。

前243年,信陵君在鬱悶中逝世,呂不韋沒了『天敵』,頓時覺得機會來了。

名將蒙驁再次出馬,攻取魏國大片土地,終於在前242年,秦軍向東一直打到齊國邊上,『呂不韋金腰帶』徹底完成。

山東六國的有識之士自然明白這意味著什麼,於是『第五次合縱伐秦』運動於次年《前241年》轟轟烈烈開展。

這次山東五國《齊國還是沒參與,都被打到家門口了,就是沒覺悟》,以楚國楚考烈王為名義上的『縱約長』,春申君全權主持大局。

然而春申君卻沒有信陵君的能力尤其是威望,各國聯軍也再次暴露出合縱不齊心的痼疾,秦國『擒賊先擒王』,在函谷關之戰中首先重點進攻楚軍,楚軍戰敗撤退後,其它四國軍隊作鳥獸散。

這也是趙國名將龐煖的『高光演出』,他因前一年擊敗燕國名將劇辛而聲名大振,被春申君委派為五國聯軍主帥,可惜終是以不光彩的結局收場。

『第五次合縱伐秦』是戰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合縱運動,這一點在整體形勢上有其必然性,正如前文所分析,秦國已經通過『呂氏腰帶』實質切斷了各國的聯系,合縱勢必成為絕唱。

如果這次合縱聯軍取勝,歷史走勢或許還會有反復,但現在,山東六國所能面臨的,就隻是等著被『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了。

最後,雖然呂不韋戰勝了春申君,但他倆的結局卻也差不多。

前338年,春申君在楚考烈王逝世後的權鬥中輸給李園,頭身分離;而同年,呂不韋被秦王政放逐,三年後服毒自殺。

更悲催的是,他倆即使到死都想不到,他們居然會因為幾乎一模一樣的歷史級謠言而成為後世談資,說是一個綠了楚考烈王生了楚幽王,另一個更厲害,綠了秦莊襄王異人,直接成了秦始皇的親爹!

不知道他倆地下有知,會不會大罵:可去你的吧,我怎麼不知道我幹過這事?!

明日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