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鑒於秦國的衰落,所以求賢若渴,希望可以變法圖強。
之後,商鞅來到秦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
眾所周知,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走向強大。
特別是在秦惠文王這位君主在位時,秦國開始對外擴張,和山東六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對於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在整體實力上逐漸超過了山東六國,所以,秦國的對外戰爭,自然是勝多敗少。
因此,可以擊敗秦國一次的武將,已經可以稱之為名將,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項羽的祖父項燕。
但是,趙奢在閼與之戰擊敗秦國後,就去世,而項燕在擊敗李信後,又被王翦擊敗。
在此基礎上,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隻有以下三位。
匡章《齊國》
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
對於匡章來說,曾在桑丘之戰和函谷關之戰中分別擊敗秦國。
一方面,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齊國於桑丘《今山東兗州市附近》擊敗秦國入侵的戰役。
此戰役為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的戰役。
在桑丘之戰中,匡章率領齊國大軍擊敗了秦國大軍。
彼時,秦惠文王得知前線失敗,連忙派遣陳軫作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齊國向齊威王謝罪。
另一方面,對於匡章來說,除了桑丘之戰,還在函谷關之戰中擊敗了秦國,這也是其第二次擊敗秦軍。
對於匡章這位齊國名將來說,在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函谷關《戰國時期唯一入秦關的將領》,在吃到敗仗之後,秦昭襄王遂歸韓國河北及武遂、歸魏國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信陵君《魏國》
魏無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
而在邯鄲之戰中,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擊敗了巔峰時期的秦國。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
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
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
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魏國大軍,和楚國大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復敗,導致河東郡數座城池失守。
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除了邯鄲之戰,魏無忌信陵君還組織了一次合縱攻秦之戰。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追至函谷關後撤軍。
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因此,對於信陵君魏無忌來說,和匡章一樣,也成為戰國中後期兩度擊敗秦軍的名將。
李牧《趙國》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在戰國中後期,李牧也兩次擊敗過秦國。
一方面,肥之戰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帶》大敗秦軍的截擊戰。
肥之戰的整個戰爭進程中,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揚長避短,最終大獲全勝。
這是圍魏救趙的典型戰役。
憑借此戰,李牧獲封武安君。
另一方面,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
其兵力部署是:南路軍推進鄴邑平陽,從南面威脅趙國首都邯鄲,北路軍推進太原,經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
在番吾之戰中,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就番吾之戰來說,也是秦國和趙國的交鋒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
戰國後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這顯然非常高的評價了。
到了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領大軍進攻趙國,志在憑借這場戰役來消滅趙國。
此戰,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在李牧被殺害之後,王翦成功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
總的來說,在商鞅變法後,雖然秦國大軍所向披靡,屢戰屢勝。
但是,在匡章、信陵君、李牧這三位名將面前,秦國大軍還是吃到了兩次敗仗。
當然,因為家底雄厚,秦國雖然吃到了敗仗,卻還是可以卷土重來。
最終,秦始皇嬴政消滅了山東六國,於公元前221年正式建立了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