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
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
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對於戰國七雄來說,為了適應兼並戰爭的需要,紛紛變法圖強。
其中,就秦國來說,自商鞅變法後完成蛻變,成為戰國中期之後最強大的諸侯國。
至於長平之戰前後的趙國,在整體實力也是不輸秦國,這要歸功於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
當然,就本文所要說的楚國,在整個戰國乃至於春秋時期,都是第一檔次的諸侯國。
即便到了戰國末期,秦國還需要60萬大軍才能消滅楚國。
那麼,問題來了,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楚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一
首先,就楚國來說,在戰國時期推行了『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在位時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進行的一場變法運動。
從時間上來看,吳起變法要晚於李悝變法,不過,吳起變法的時間,卻要早於秦國的商鞅變法。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薑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
吳起一開始在魯國為將,後來投奔到了魏國。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裡並築城。
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吳起在魏國受到了重用,成為魏國壓制秦國的一員大將。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以吳起為將,率軍討伐齊國至靈丘《山東省滕縣東》。
但是,魏武侯在位時,吳起沒能成為魏國相國,因為仕途上的不順,乃至於遭到同僚的排擠,吳起最終離開魏國,投奔楚國。
二
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
對於楚國來說,令尹就相當於百官之首的丞相。
因此,吳起剛來楚國一年就升為丞相,這凸顯出楚悼王對於吳起的信任。
當然,這也是因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楚國雖然疆域遼闊,卻在和周邊大國的較量中經常失利存在一定的關系。
換而言之,楚悼王急於變法圖強,自然對吳起這樣的人才破格提拔了。
因為楚悼王的信任和支持,吳起得以在楚國推行了『吳起變法』。
對於吳起變法的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就第一個點來說,就是將楚國的律令公開出來,讓楚國的官吏、百姓都能了解和明白,這成為吳起變法得以推行的重要基礎。
同樣的道理,對於李悝變法、商鞅變法來說,也非常重視律令在變法中的引導和約束作用。
三
就第二點來說,吳起要求取消楚國貴族的俸祿和待遇,將楚國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鼓勵這些人上戰場立戰功或者到邊遠地區開墾荒地。
雖然這有助於增強楚國將士的戰鬥力,增加楚國的糧食賦稅,但是,這也讓吳起徹底得罪了楚國貴族,為吳起的被殺埋下了伏筆。
就第三點來說,則是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吏,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吳起曾經在魏國訓練了一支精銳的魏武卒,但是,魏武卒的打造和維持,需要充足的財富支持,這也是吳起選擇削減官吏俸祿的重要原因。
至於第四點來說,則是建設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等。
由此,在筆者看來,和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等,吳起變法也是一場比較全面和徹底的變法。
並且,從結果上來看,這也是楚國國力增強的重要一步。
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四
最後,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以西》。
此戰,楚國不僅擊敗了魏國,還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系。
不過,在吳起得勝歸來時,楚悼王卻突然去世了。
因為失去了楚悼王的支持,吳起被楚國貴族殺害。
楚悼王去世後,即位的楚悼王以傷害楚悼王的屍身之罪來收捕作亂楚國貴族七十餘家,並將這些人全部殺死。
而這些正是在吳起料想之中的,故《呂氏春秋》的作者認為,這是『吳起之智』《呂氏春秋·貴卒》》。
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吳起被殺了,但是,楚悼王之後的楚肅王、楚宣王,卻沒有完全廢除吳起變法的內容,這從他們對待楚國貴族的態度,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經過楚肅王、楚宣王時期的積累,楚威王在位時,楚國展現出自己強盛的一面。
楚威王熊商《?―公元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
在此之後,楚威王又重創越國,將楚國的勢力擴張到長江中下遊與江淮地區。
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
總的來說,吳起變法成為楚國在戰國時期走向強盛的關鍵。
隻是,和商鞅一樣,在楚國推動變法的吳起,也沒有獲得善終的結局,這無疑是讓人感到遺憾和唏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