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14聖(12):風林火山之詭道——兵聖孫武的故事。《網路歷史》

說起兵聖,每個喜歡古代兵家歷史的讀者,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今天我們隻說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兵聖——孫武。

孫武《約前551—?)》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字長卿,祖上跟隨周武王伐商,成功後封在陳。

後來因為陳國內亂,其祖上這一支逃到齊國定居下來,受封賜姓為——孫。

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內外戰爭中立過赫赫戰功。

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渴望探求戰爭制勝之道。

後來孫武來到吳國,結識一個身負血海深仇的朋友和一個有野望的王子——伍子胥和公子光《日後的吳王闔閭》。

孫武是否參與公子光收買殺手刺殺吳王僚和僚的兒子慶忌,史書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是王僚父子死後,公子光繼位吳王,從此被重用卻是不爭的事實。

孫武在今天的蘇州留下了許多遺跡,現在的吳中區、太湖畔的漁洋山傳說就是蘇武當年訓練闔閭妃嬪的地方,就是在美麗的太湖之濱,蘇武斬殺了闔閭的兩位寵妃從而嚴明了軍紀。

現在在太湖邊還有一條通衢大道以孫武命名。

在蘇州還有孫武文化園,孫武墓等紀念兵聖的地方。

孫武的《孫子兵法》不但在國內流傳,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流傳。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武田信玄就是孫武的小迷弟,將孫子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作為他的軍旗。

但是孫武似乎沒打過什麼大仗吧?

其實非也,今天就來說說孫武參與指揮的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

一部春秋史,一半的戰爭都是中原各國和楚國在打仗。

確實,南方的楚國偏偏和春秋尊王攘夷的政治正確相反,楚國第一個稱王,欲與周天子試比高,於是經常騷擾周邊的小國,將他們綁在他的戰車上進犯中原。

中原各國先後經過鄭國、齊國、宋國、晉國來充當盟主領頭羊來對抗楚國。

時間漸漸推移到了春秋後期,盟主晉國發現在楚國後方的江南地方,有一股勢力正崛起,而這支力量和周王室還頗有淵源,傳說這個國家的建立者是周文王的兩位伯父,當年周文王的爺爺生了三個兒子,老三季歷,也就是周文王的老爸最有才幹,但是周人奉行嫡長子繼承制,老爺爺沒辦法跳過兩個大兒子把王位傳給老三。

但是老大泰伯、老二仲雍看出了父親的小九九,於是毅然逃走了,將王位留給了老三。

這兩兄弟就跑到江南,按當地的傳統斷發紋身,教化蠻族,建立了勾吳國。

所以說,吳國和周天子還是親戚呢。

當然得幫周天子打楚蠻子嘍。

於是晉國大力扶植吳國的軍事勢力,教會他們如何打仗,教唆他們進攻楚國,騷擾楚國的邊境,一時間楚國被牽制得無力進取中原。

加之楚國內亂,伍子胥一門忠烈卻慘遭滅門,伍子胥發誓報仇,於是出逃吳國,結識了孫武和闔閭。

於是三個好漢一個幫,同心協力顛覆楚國。

但是楚國畢竟國力雄厚,於是孫武以他大戰略眼光為楚國定制了一條疲敵之計。

就是不間斷地以小股部隊騷擾楚國,但是當楚軍傾巢而出之際,又急忙撤回吳國,頗類似毛主席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所以說毛主席是活學活用孫子兵法的軍事家。

經過幾年的疲敵,楚國已經虛弱不堪了,於是孫武看準時機,建議闔閭進攻。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以救蔡為名,經淮河秘密繞過大別山脈,從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對楚國實施打擊。

聽聞吳國進攻國境,楚國急忙從蔡國回師,而這時孫武突然舍舟登岸,並改變行軍路線,改為向南直插楚國心臟地區。

好基友伍子胥不解其意,問道:『吳軍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回答得很有智慧:『兵貴神速。

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

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

孫武還挑選了三千五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越楚國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突然出現在漢水東岸的吳、蔡、唐聯軍讓楚國慌了手腳,連忙傾全國兵力,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

並試圖迂回包圍吳軍。

但是孫武是什麼人,那可是茅房裡拉SHI,臉沖外的、寫過兵書的漢子。

適時地引兵後撤,尋機決戰。

終於在柏舉以逸待勞一舉擊敗冒進的楚軍,隨後又乘勝追擊五戰五勝,順利地拿下了楚國的都城——郢都。

楚昭王出逃,伍子胥鞭屍楚平王,雖然後來申包胥哭秦廷,借來秦兵恢復楚國,但是楚國元氣已傷,不復當年了。

而吳國經此一戰成為春秋末期舉足輕重的一支有生力量。

孫武指揮的這場柏舉之戰,是一個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柏舉之戰後,孫武一戰封神,傳說伍子胥被夫差冤殺後,孫武也心灰意冷,歸隱山林,在姑蘇城外的寒山冷水中著書立說,無疾而終。

不知道當越國在伍子胥眼珠子的註視下殺進姑蘇城,夫差無奈自刎的時候,兵聖孫武是否還在世,如果在世,他是否會覺得人生如霧亦如電,緣起緣滅還自在呢?

文 | 雲間大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