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戰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受盡屈辱,回去之後被提醒自己不忘屈辱,他每一天睡在柴堆上,還在屋內掛一隻苦膽。
之後勵精圖治,又派西施用美人計讓吳王夫差荒廢朝政,之後成功打敗夫差一雪前恥,也產生一個典故『臥薪嘗膽』。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產生很多的學說,儒家,法家,墨家和縱橫家等。
縱橫家的孫臏是戰國著名的軍事家,可是卻被自己的師兄弟龐涓挖去膝蓋,砍斷雙腳,還在他的臉上刻字。
孫臏最後也以牙還牙,對這位師兄弟施以兇狠的報復,他究竟是怎樣做的?龐涓又為何要這樣還同門的師兄弟?
孫臏和龐涓本來同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兵法,兩個人難免會有個高低。
孫臏身為『兵聖』孫子的後代,軍事上的才華自然要比龐涓好一些,龐涓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龐涓先行下山,為魏王效力,他的軍事能力雖然與孫臏相比稍有不足,但也是鬼谷子教導出來的弟子,頂著鬼谷弟子的名號,加上他的用兵技巧也不差,很快被魏惠王看中,封為將軍。
成為將軍的他一直都在擔心孫臏的才能展現出來之後,會搶走自己的地位,於是派人將孫臏邀請到魏國,在自己的眼皮子下面放著。
在孫臏的軍事才能逐漸展現出來之後,他的內心越來越恐慌。
於是隨意的安一個罪名到孫臏的頭上,對他施加臏刑和黥刑,還殘忍地砍掉他的雙腳。
臏刑是挖去膝蓋,黥刑是在臉上刺字,這兩種在當時都是十分重的懲罰,也是一種侮辱,更別提讓他失去雙腿。
龐涓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他的才華埋沒,但齊國使者看出孫臏的不凡,將他偷偷載回齊國。
之後孫臏運用『策對論』幫助齊國大將軍田忌贏得賽馬比賽,這也是史書上關於『策對論』最早的記載和應用。
田忌也在這場賽馬中看出孫臏的才能,於是將他引薦給齊威王,兩人探討兵法之後,齊威王對孫臏的軍事才能很贊賞,將他封為軍師。
孔子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孫臏被龐涓陷害淪落至此,自然要回敬。
龐涓是魏國的將軍,並且魏國和齊國是對敵,想要報復龐涓,那麼就要先從魏國下手。
這時魏國派軍攻打趙國,包圍趙國都城,趙國無法抵抗隻能向齊國求救。
孫臏沒有直接帶兵救援趙國,而是聲東擊西,攻打魏國的都城。
魏國隻能放棄攻打趙國的計劃,搬師回防,不料在半路上中孫臏提前設計好的埋伏,被打一個措手不及。
孫臏不僅生擒龐涓,同時也解趙國之圍,還讓魏國的軍隊損失慘重,一舉多得,這一仗堪稱經典。
後世將它收錄在《三十六計》當中,稱為『圍魏救趙』。
而這一次生擒龐涓後,他並沒有立刻對他報復回來,而是將他放走。
殺人誅心,他知道龐涓在意的是自己的地位和名聲,他要從精神上擊垮他,將他放走正是對他最大的侮辱。
之後的馬陵之戰,韓國被魏國攻擊,也是向齊國救援。
孫臏故伎重施,龐涓又不得不撤兵回國,不過這一次他之後的佈置與先前不一樣。
這時魏國兵強馬壯,其他國家都略有不足,因此魏國的士卒大多驕傲輕敵,而齊國軍隊有著怯戰的名聲。
於是孫臏利用他們輕敵這一點誘敵深入。
他施展『減灶之計』,命令士兵減少作戰的灶,龐涓見狀,認為是齊軍怯懦,半路逃跑,十萬人隻剩不到三萬。
於是他隻帶騎兵日夜追擊,孫臏提前就已經估算好地形,知道馬陵坡地勢狹窄,陡峭,適合伏擊,讓士兵在此埋伏。
為徹底的擊潰龐涓,他命令士兵剝去樹皮,在樹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龐涓到時,見樹上有字,走上前觀看這麼,這時暗中埋伏好的齊軍萬箭齊發。
龐涓知大勢已去,於是拔劍自刎,死前還對孫臏道:『遂成豎子之名』。
龐涓因為自卑猜忌師兄弟,並且為穩固自己的地位加害於他,這種行為實在讓人不齒。
同窗之間的確會有競爭,但這樣的競爭應該是良性的,是兩個人互相向上。
而不是因為嫉妒便傷害。
可憐他學習那麼多的兵書,也是用兵的將才,結果被自己狹隘的思想困住,本來應該是師兄弟相宜,共同成就大業,結果釀成一場悲劇,讓人惋惜。
參考資料:
《警世賢文·勤奮篇》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