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心目中,孔子可以說是一尊『大佛』,地位幾乎無人能夠撼動。
其儒家的思想已經流傳2000多年。
,但是後人對他的尊崇,可從來沒有停止過。
並且孔子的後代一直被歷代統治者善待,而孔子本人不斷被加封官爵。
帝王除祭祀老天爺之外,必要的時候,還會祭拜一下孔子。
在少數民族建立王朝中,對於孔子不敢有任何怠慢。
康熙皇帝曾經親自祭奠孔子,按照規矩要行三跪九叩大禮,不過因為上面文字,他難以下跪。
後來還是一個大臣看出端倪,急忙上前遮住一個字,立馬就化解危機。
究竟遮擋什麼,帝王為何不下跪呢?
孔子思想對於後人影響
說起來孔子這個人吧,有點像梵高類型,生前一直鬱鬱不得志。
周遊諸國各地,並沒有受到國君的信任,沒想到死後名揚萬古。
哪怕到了現在,人們對於他崇拜,依然沒有停止過。
並且還被冊封為王,有人感嘆。
這人都不是該朝代人,竟然還能得到爵位,真不知道帝王怎麼考慮的呢?
原因就是因為讀書人尊敬孔子,而帝王利用他來收買人心,那麼帝王如此熱衷祭祀孔子,也就不難理解。
時至今日孔子的學說,對於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像他弟子記載言行的《論語》,被不少人奉為至理名言,流傳度極高。
歷朝歷代中每個帝王學習文化,都會讀四書五經,孔子的思想對其影響很大。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主流。
而孔子身為『開山鼻祖』,無形當中確定其地位。
清朝皇子們學習漢文化功課時,四書五經都是重要的課程,幾乎無人例外。
康熙學習儒家文化
清朝自從入關之後,對於漢族文化還是非常推崇,為了便於統治中原,都會讓皇子學習儒家文化。
康熙帝更是其中一個佼佼者,如果說漢學知識,絲毫不遜色當代大家。
在歷史上他是清朝的第4位皇帝,雖然繼位年齡不大,確實少年英主。
一開始因為年齡小,朝中大事依靠祖母孝莊太後,以及4位大臣。
那段時間康熙,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熟讀儒家經典,為日後執政打下很好『基礎』。
在皇宮當中,他每天也是要上學,瘋狂從書中吸取知識,從來不肯懈怠自己。
對於他來說,想管理好中原,必須征服士子之心,學習儒家知識是必須的。
事實上如果不是順治將皇位傳給他,沒準康熙可以成為一個漢學學者,事實上他文化水平之高,讓不少知識分子都很佩服。
那時清朝人入關沒多久,漢人對於滿人統治並不服氣,覺得他們不配為中原帝王。
這種想法不利於統治,哪怕占據江山,康熙依然膽戰心驚。
並且他明白,如果一味打壓,極有可能會像元朝那樣,被趕出北京逃回大漠。
來到曲阜祭祀孔子
康熙帝想要滿漢諧共處,最有效辦法,就是人心上收復他們。
因此大力推崇儒學,希望這麼做讓天下讀書人歸順朝廷,不過發現效果甚微。
廣大百姓們依然不認可,並且他們與皇帝距離太遠,彼此不是很熟悉,因此並不信任。
為了改變老百姓想法,康熙決定祭祀孔子,這也徹底改變人們心態。
康熙皇帝某次南巡時特意來到山東曲阜,這裡是孔子故鄉,他來該地目的就是為了祭祀『孔夫子』。
作為中國文化史上一位名人,帝王對其很敬重,第1位祭祀孔子皇帝就是劉邦。
從他之後,開啟了祭祀孔子的『先河』。
康熙皇帝來到曲阜時,說是要祭祀孔子,很多百姓十分的詫異。
在他們心目中,清朝的帝王擁有絕對威嚴,隻有別人向他叩首,怎麼可能會像別人低頭呢?依照規矩肯定要向孔子行大禮,康熙究竟能否做到呢?這時百姓們,心中都有疑問,更期待康熙的表現。
大臣巧妙化解『尷尬』
不過康熙在孔子祭拜大典時,還是很遵守規矩,對孔子的雕像直接行大禮,並沒有任何不禮貌行為。
等到拜祭完雕像之後,便來到孔子墓碑前,按照規矩應該叩首。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意外發生了,康熙帝突然不動了,氣氛瞬間緊張起來。
哪怕大家心裡有疑問也不敢說,畢竟伴君如伴虎。
這時一個大臣看出了緣由,上前打圓場。
說天氣太過炎熱,請皇上去一旁亭子歇息一會,用完茶之後再來祭拜,康熙點頭同意。
過了幾分鐘,他請示可以去祭拜,一切進行很順利。
康熙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借機收攏了不少人心,算是滿載而歸。
不過大家疑惑,剛才究竟發生什麼,等到皇上一走,馬上上前詢問這位大臣緣由。
原因就出在墓碑上面的字,寫著『大成至聖文宣王』,皇上是天子,怎麼對一個王叩首呢?因此大臣命人遮蓋住了』王』字,康熙就願意行禮。
事實上那個大臣,就是康熙時期朝廷重臣陳廷敬,一輩子為大清朝鞠躬盡瘁。
先後執掌過不少重要部門,備受康熙的賞識,在朝廷中地位頗高。
在其生病去世之後,親自作詩悼念。
如此重用他,不是沒有道理,真是心細如發。
因為此事後人在修建孔子廟時,都會把那個王字拉長,某種程度上也能夠避免尷尬。
小結
本身帝王祭拜孔子,並非心甘情願,更多為了收攏人心。
骨子還是覺得自己的地位更尊崇一些,否則不至於看到那個『王』字,不主動下拜。
陳廷敬作為下屬,看透了皇上這個心思,給了他一個『臺階』下,達到雙贏的效果。
面對那種尷尬局面,陳廷敬的反應,很讓人佩服。
作為一名下屬,迅速看出問題,清楚了解皇帝的心思。
做出應對措施,想出來一個兩全方案,順利辦完這件事情。
這種應變能力,在職場上很受領導喜愛,眾人可以參考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