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留一本密訓,朱棣看後說:看來老子造反有理,即刻出兵。《網路歷史》

朱元璋是一個草根出身的帝王,從小家裡窮,沒讀書,但他擅長軍事,擅長打仗,加上時運不錯,結果一不小心當了皇帝。

當了皇帝後朱元璋知道,江山要想守住,靠以前那一套軍營中的規矩自然不行,必須要用另一套律法來維持大明帝國正常運轉,所以他就著手準備《大明律》。

光有《大明律》還是不夠,朱元璋也聽過前朝的歷史故事,知道歷史上王朝的覆滅大都因為皇室後代不爭氣,他們不僅不學習,還搞內鬥,加上外戚專權,就將國家玩完了。

所以朱元璋又弄出一本《皇明祖訓》給皇室所有的子弟學習,也用來給後世子孫立規矩。

但凡大明皇室中人,都必須嚴格遵守此書中的規矩,不得有絲毫違背。

朱元璋沒想到,這本書卻為朱棣造反提供了借口。

《皇室組訓》是在洪武二年進行準備的,當時朱元璋下令全國精通法律的人都可以報名,然後經過層層選拔,選出編寫團隊,前前後後用了四年的時間才得以成書。

這本書草擬是由編寫團隊完成,而後交給朱元璋審核並修改,正式成書後朱元璋又命禮部出版許多本書,將書發放到每個成員手中,當時這本書叫《祖訓錄》,這是最開始的名字。

《祖訓錄》是『家法』也是戒尺,皇室子孫可以說人人畏懼此書,至少在朱元璋一朝,其皇室子孫都畏畏縮縮,不敢放開手腳做事,因為他們怕朱元璋。

可朱元璋為了這本書可謂殫精竭慮,他將每一方面都考慮到了,包括如何『持守』,如何『節儉』,他不允許皇室成員有任何浪費的現象,而且皇太子一旦犯錯,懲罰更為嚴厲。

更嚴格的是,他為了防止後妃幹政,不讓後妃群見臣子,總之他將能想到的都寫在裡面,皇宮裡所有人都叫苦不迭。

對於正在長身體的皇子而言,以前可以吃的飯菜,現在都不能吃了,他們十分沮喪。

朱元璋晚年更是做了一件決絕的事,他將自己二十多個皇子都發配出京,到封地上擔任藩王,一來不能與太子爭奪龍椅,二來替未來的天子鎮守住各大重鎮。

其中他對燕王朱棣尤為『青睞』,直接把他發送到北京『守城門』。

任誰都知道京城是蒙古人青睞的地方,動不動來騷擾,而燕王表面看封號風光,手握重兵,實際就是給未來的天子當肉盾,跟蒙古人對抗,他的死活就跟朱元璋無關了。

朱元璋沒想到朱標突然病死,這讓他痛哭流涕,因為他好不容易培養出的接班人竟然還沒活過他,沒辦法,他隻能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成下一任皇帝,又大力培養朱允炆。

朱元璋以為朱允炆隻是善良心軟,有仁慈之心沒關系,起碼還可以做『仁君』,但沒想到朱允炆又傻又笨,城府沒有而且還要強出頭,剛上位就要做出『政績』,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雖然一開始沒動燕王,先拔掉弱小的周王,但燕王知道朱允炆最大的目標就是他,他焉能坐著等死?

燕王心想:開玩笑,老子不想當皇帝就不錯了,這就是顧念叔侄親情,你還不給活路?

如果朱允炆老實聽朱元璋的話,遵守《皇明祖訓》的話,坐穩江山不成問題,但他根本不管書上怎麼叮囑,反正朱元璋死了,也幹涉不到他了。

一番思索下,朱允炆掀起了一場削藩運動。

朱棣是想造反,但造反必須有理,出兵得找個借口,才能說服天下讀書人,否則他們在書裡亂寫亂畫,說朱棣是篡位的小人那怎麼辦?

出兵最好的借口是『清君側』,但是這個借口太老套,得再找個借口。

於是燕王將目光挪到《皇明祖訓》上,他不斷翻閱,終於找到一個出兵的借口——

『如朝中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燕王想,祖訓都說了,親王可以出兵平之,所以燕王出兵這不算謀反,這是盡忠。

朱棣又找到一句話:『後世子孫不能變更祖宗之法』。

這麼說皇帝也有錯?他變更了祖宗之法,就是『逆子』,他不配做皇帝,祖宗不要他了。

於是朱棣迅速起兵造反,打仗朱棣駕輕就熟,幾次大戰消滅了朝廷主力軍,建文四年攻下應天府,最終奪取帝位,而建文帝在一把大火中不知去向。

朱元璋聰明一世,卻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他栽在自己過於縝密的心思上,栽在自己的城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