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主要是秦孝公的功勞,若不是他重用商鞅,為秦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恐怕秦國連中原都進不去。
有人問,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能不能帶著商鞅一起實現統一大業呢?其實是不能的!
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是如何把秦國帶上富強之路
秦孝公在公元前362年繼位之後,他看到中原各國的奮發圖強,感嘆秦國之微弱。
畢竟當時的秦國一直被魏國所挾制,從西南邊陲到中原的通道被魏國所管理,秦國的發展一直停滯。
所以秦孝公向天下發佈了一條《求賢令》,其實就是為了改變秦國的現狀,拿出了很多豐厚的條件來吸引戰國時期天下各地的謀士,而商鞅也是看到這個求賢令才去到秦國。
當時的商鞅其實是在魏國公孫痤手底下工作,他主張的變法圖強沒有得到魏國的欣賞,畢竟當時的魏國已經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因此商鞅鬱鬱不得志。
直到商鞅看到秦孝公的詔令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其實商鞅剛開始去到秦國的時候也是不受重視,畢竟秦孝公的求賢令遍佈天下,前來的謀士非常多,商鞅一開始也沒有什麼機會。
直到商鞅被景監的舉薦之後,商鞅才見到秦孝公。
按照當時中原諸國的主流,商鞅『自上而下』的徹底改革思想是不受重用的,而秦孝公卻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君主。
當商鞅跟他滔滔不絕地講休養生息、仁政德政這些中原主流的治國理念的時候,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最後還把商鞅轟了出去,畢竟這些中庸老成的思想根本不適用於想要快速發展的秦國。
商鞅經過幾次的試探之後明確了秦孝公的心思,他拿出了他壓箱底的想法,也就是法家『霸道』的治國理念,秦孝公非常有興趣,跟商鞅談了幾天幾夜都不知疲憊。
秦孝公聽完商鞅的所有規劃,他直接表示會毫不動搖地支持商鞅的變法,有了君主全心全意的信任,商鞅終於可以大展拳腳,秦國在自上而下、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之下逐步變強,無論是國力、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大幅度提升。
可以見得,秦孝公對商鞅的支持展現出他長遠的眼光,就算秦國舊勢力的阻撓,秦孝公依舊不留餘力地支持商鞅,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明君。
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已經逐步具備跟東方各國爭霸的實力,秦孝公其實也有他自己統一天下的想法,第一步就是先滅韓、魏這兩個歷史悠久的周朝諸侯國,第二步就是把南方強楚給滅掉,第三步是北上滅趙、燕,最後就是跟老牌強國齊國爭霸。
這個設想其實在秦孝公時期是很好的,哪怕秦孝公以後的諸位君主都是按照這個設想去完成統一大業。
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時間,他能和商鞅一齊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嗎?
我們先假設一下,如果秦孝公沒有病逝而是活多二十年,那麼商鞅也就不會被秦惠文王殺掉,君臣兩個人相互合作,按秦國的國力完全可以爆錘中原各國。
至於統一天下嘛,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其他各國的實力和底蘊是目前的秦國難以解決的,戰國其他六雄還沒有到一戰即亡的地步。
雖然說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將秦國從三流弱國發展成一流強國,但是這一流強國並不隻有它一個,齊國、楚國這兩個諸侯國在戰國時期依舊有著稱霸的實力。
哪怕是大戰受損後的魏國,它憑借魏武卒的實力也依舊能夠跟秦國打上幾個回合。
我們從秦孝公時期其他各國的國力來分析,就知道為什麼就算再給他二十年也難以統一中原了。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國家,經歷李悝變法之後的魏國,無論是從制度優勢、經濟優勢還是軍事優勢來說,都是剛崛起的秦國難以比擬的。
秦國雖然強盛,但也僅僅恢復到春秋秦穆公時代的水平罷了,難以真正對魏國的根本造成打擊。
當時的韓國還有著勁韓之稱,畢竟經歷了申不害變法和三家分晉之後,韓國的實力在秦孝公宮時期可以算得上是中上流水平。
直到公元前293年,韓國在伊闕之戰中精銳被滅,這才開始陷入一蹶不振。
而趙國呢?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之後,學習了胡人的騎兵作戰形式,打造了一批極為精銳的騎兵,騎兵在古代可以說是能夠左右戰局的力量。
擁有強悍騎兵的趙國可以說是除了秦國之外最強的國家,即便在長平之戰實力大損之後,依舊能夠憑借騎兵強橫三十多年。
下面說說楚國和齊國,楚國位於南方地帶,民風剽悍,軍事實力自然不用多說。
在公元前301年,齊、韓、魏、秦四國聯合都沒有真正打敗楚國,光憑秦孝公一支力量自然無法抗衡強悍的楚國。
直到公元前233年,王翦帶著六十萬的兵力去討伐楚國都得用一年多的時間,何況秦孝公時期連60萬兵力都沒有,攻滅楚國談何容易。
齊國在戰國中期其實才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強國,它有著60萬以上的兵力,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要消滅齊國的難度其實比楚國更大。
畢竟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組成五國聯盟討伐齊國才把齊國打贏,這還是在楚國派了十萬兵支持的前提下,可以見得當時的齊國到底有多強。
如果僅僅憑借秦國一國之力,面對巔峰時期的齊國,說不定秦國還會被打得很慘。
其實哪怕秦國真的打贏了各國,他們依舊完成不了統一大業,畢竟天下一統的思想並沒有被百姓們接受,他們依舊覺得分封制是很好的,所以哪怕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各國百姓依舊用以前的國號稱呼自己,不得民心的統一並不能算完整意義上的統一。
直到秦朝末年復辟戰亂、楚漢爭霸,老百姓再次經歷戰亂帶來的困苦,他們才明白天下一統的好處,這才開始統一以漢人為榮。
所以說,在秦孝公時代,六國依舊強盛的時期,天下一統的思想隻限於百家爭鳴中流傳,實力不夠、不得民心的前提下,哪怕是秦孝公和商鞅協力用二十年時間也根本完成不了統一大業。
嬴政用十年時間滅六國,他隻是因為站在了前輩的肩膀之上,如果沒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幾個先王的積累,哪怕嬴政再雄才大略,他也會面臨秦孝公的局面,僅有稱霸之力未有統一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