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後期,秦國一家獨大,在經歷樂毅伐齊和長平之戰以後,秦國掃除了最後的兩個強敵,擁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而在長平之戰過後,白起本來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卻被秦王下令撤軍,從而錯過了追擊趙國的機會。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趙國緩過神來,聯絡各國,在邯鄲之戰中擊潰了秦軍,延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於是,有些人就有了這樣的疑惑:如果當初秦王沒有讓白起撤軍,是不是當時就消滅了趙國,甚至提早統一天下呢?
我認為依舊很難。
國家滅亡之前,趙國的戰鬥力會大增
事實上,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如果乘勝追擊,那麼就是將邯鄲之戰提前了。
邯鄲之戰最後的結果以秦國慘敗結束。
而秦國慘敗的原因,不外乎兩個:
一、趙國遭遇滅亡危機,士氣空前高漲
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坑殺,造成趙國國內青壯年皆死,隻剩下老弱病殘。
按理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是必敗無疑的。
然而,事實卻是秦國的精銳之師在邯鄲城面前寸步難行,甚至被趙國的幾千死士給擊退了。
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
二、趙國如果滅亡會給列國帶來的危機感
長平之戰,趙國和秦國兩個大國對戰,其餘列國不來援助趙國,是因為他們想要坐山觀虎鬥,希望趙國和秦國兩敗俱傷。
然而,如果趙國滅亡那就不一樣了。
當時的趙國,已經是除秦國外最大的國家。
一旦趙國被秦國消滅,集合了兩個大國之力的秦國還有人會是對手嗎?
雖說山東六國的君主,大都目光短視,對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視而不見。
但是他們再蠢也不會蠢到當秦國都準備滅趙國了還視而不見。
因此,當白起率領秦軍進攻趙國邯鄲的時候,其他國家很大可能會派兵援救。
而此時的秦國剛剛經歷過長平之戰,元氣大傷,很有可能陰溝裡翻車。
秦昭襄王讓白起撤兵,可不是因為范雎
正因為如此,長平之戰以後,秦昭襄王才不讓白起繼續用兵。
一方面,長平之戰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
長時間的對峙,使得秦趙雙方的國力都虧空的相當厲害。
哪怕最後秦國勝利了,後勤補給也不容許秦國再對趙國發動戰爭。
另一方面,此前五國伐齊的起因就是因為齊國吞並了宋國,引起了各國的忌憚。
秦國雖然國力比齊國強多了,也很有對付六國合縱的經驗。
可是畢竟此時的秦國,已經是大戰後的秦國了。
因此,秦昭襄王拒絕白起繼續進攻的請求,與其說是因為范雎的讒言,倒不如說是從大局考慮。
另外,秦昭襄王還有一個考量,那就是白起的忠心。
長平之戰中,秦國損失慘重,秦昭襄王傾盡全國國力支持白起。
可是,一旦白起滅了趙國,手握秦國大部分軍隊的白起,會不會心生貪念呢?
也許白起是忠心的,但是秦昭襄王不敢堵。
因此,長平之戰以後,秦昭襄王無論出於哪方面的考慮,都不會再讓白起繼續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