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家致富是很多人的『夢想』,但事實上想發財並不簡單,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之外,還要看是否有機遇。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八位家喻戶曉的富豪,究竟他們是如何發家致富的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一一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從公元前770年的東周,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前後後長達500多年。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發,但這一時期文化發展也空前鼎盛,不僅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盛局面,而且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也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革新,比如政治,律法,經濟和科技等,對後世也都影響深遠。
在當時,有些人憑借著自己的不斷努力,同時也抓住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就迅速積累起了大量的財富,一時間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商人。
這八大富商分別是猗頓,郭縱,巴寡婦清,烏氏倮,宛孔氏先,卓氏之先,曹邴氏,白圭。
這八個人從事的行業不同,有的也有相似之處,但最終他們都在自己領域內做到極致,成為了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富豪,而且最後一位值得我們去學習。
猗頓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由於戰亂遷至猗地《今山西臨猗縣》,一開始猗頓窮困潦倒,如《史記集解》描述他『耕則常饑,桑則常寒』。
後來,陶朱公告訴猗頓『子欲速富,當畜五牸』,其中『牸』表示雌性動物。
於是,猗頓向陶朱公借了一筆錢購買了母牛和母羊,尋找了一片水草豐美的窪地辛勤地搞起了養殖,經過幾年的努力迅速積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在養殖的同時,猗頓發現猗地以南有一片面積巨大的鹽池,但當時鹽池屬於國家控制,如果要開采鹽必須先向國家繳納三成的稅,因此一般的普通百姓都負擔不起,不過此時的猗頓已經是富商,區區三成的稅對他來說是小意思。
於是,猗頓繳納鹽稅之後獲得了鹽池的開采權,將食鹽賣到全國各地,沒過幾年便可以『富可敵國』,對社會也產生了極大影響。
郭縱,宛孔氏先,卓氏之先和曹邴氏,他們四人被稱之『四大鐵王』,都依靠冶鐵鑄造農具和兵器而致富。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說的就是這『四大鐵王』,尤其是郭縱,其後世家族不僅壟斷了整個趙國的冶鐵業長達200多年,並且還擁有好幾座礦山資源。
宛孔氏先和卓氏之先雖然也以冶鐵為業,但後世子孫並沒有繼承家業,也應驗的那句話老話『富不過三代』;而曹邴氏冶鐵賺到錢之後,還做起了借貸生意,從中賺取利息,因此後來從『鋼鐵大王』變成『金融大鱷』。
在春秋戰國時期,鹽鐵都是國家專營的行業,而他們得到了國家的支持能不富嗎?
巴寡婦清和烏氏倮兩人很特別,她們是極為少有的女性富豪,在當時男權至上的社會,她們兩人的成功也令世人感到驚奇。
《漢書·貨值傳》記載,巴寡婦清做的丹砂生意,丹砂也就是紅色朱砂,不僅是提取紅色顏料的原料,並且還可以煉丹,甚至古人認為丹砂防腐用其入葬,所以當時丹砂的需求量巨大,因此也成就了巴寡婦清的財富。
烏氏倮在西北地區從事畜養殖牧業,《貨殖列傳》中記載她有牛羊馬萬匹,規模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此她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白圭是戰國中期人,被後世譽為『商祖』,他雖然沒有在固定的行業,但是有一套先進的經商理論,即『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他會通過觀察發現事物發展的趨勢,比如今年雨水多或者天氣大旱,則各種糧食作物的收成就不好了,來年肯定就會漲價,於是就能事先作準備囤積一些農作物,反之亦然。
此外,白圭還強調經商要把握時機,千萬不能猶猶豫豫,否則痛失良機隻能後悔,逐漸地白圭不僅自己積累了財富,同時還影響了其他的很多人,帶著大家一起發財致富奔小康。
通過這些富豪的例子可以發現,想致富就要經營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否則就沒有很大的市場,自然就不容易賺到錢。
不過,最關鍵的是還要跟著國家政策走,同時還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而不能眼睛閉著一味地低頭蠻幹。
參考資料:
《貨殖列傳》作者:譚景玉,齊廉允,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