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趙括中途受命,結果趙國戰敗,趙括兵敗身死,趙軍約45萬被斬首阬殺,還衍生出一條『紙上談兵』的成語,千百年來大家認為,趙括對長平之戰敗負主要責任,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今天咱們談談秦國長平之戰的慘勝。
長平開戰之前秦和趙的關系
公元前260年前後,秦國已經在戰國七雄當中脫穎而出,曾經強大的魏、楚都被秦國削弱了,隻有趙國還有實力,在長平開戰的前幾年,秦和趙兩國的關系比較融洽,秦昭襄王還把自己的孫子派到了趙國當『質子』,他就是秦始皇的父親。
這個時候的秦國主要打東邊的韓國,秦國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
韓國的上黨郡被秦軍隔斷,上黨的太守不想投降秦國,他希望趙國兼並上黨。
如果秦國占領上黨,趙國的邯鄲和太原都會受到秦朝的威脅。
如果趙國吞並上黨,肯定會得罪秦國。
秦趙兩國在上黨開戰
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進駐上黨。
秦國知道這件事情以後,不顧質子的安危,對趙國開戰。
兩軍的偵察兵先開始了小規模的戰鬥,廉頗下令讓趙軍修建了幾座壁壘,準備長期防守,但是秦軍先攻破趙軍兩座壘城,殺死四名軍尉。
趙軍向北收縮防守,秦軍繼續進攻,趙軍的『西壘』被攻破。
經過這兩次戰役,趙軍已經死亡數萬人。
廉頗帶著軍隊沿丹河河谷繼續北撤,防守東西走向的丹朱嶺,趙軍沿山脊構築了一道石墻。
如果趙軍能長期防守,可保上黨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實現了部分成功。
秦軍主力則沿丹河河谷北上,試圖攻破趙軍防線,拿下整個上黨郡。
相持階段,趙國想通過外交方式打破僵局。
趙國派使者去齊、魏、楚三國求救,三國表示支援趙國,但是不敢和秦國公開作對,趙王還派荀子去秦國講和,秦國上下都不重視文化和儒生,荀子沒有完成外交使命。
議和不成,趙王對前線的曠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鬧心,決心用年輕的趙括替換下廉頗。
趙括到前線取代廉頗以後,改變了廉頗很多軍令,還變更了一些將領的職務,那些被廉頗提拔起來的將領們產生了很大不滿,到了八月以後,趙括覺得反擊的時候到了。
《史記》隻記載了趙括主動出擊,完全沒有記載這次此行的兵力、地點。
趙括在帶兵出擊之前他肯定給主力中的將領留下相關命令,隻是這命令沒有被執行。
在趙主力軍按兵不動之際,趙括軍遭到秦軍的合圍,無法脫離,趙括隻能讓士兵們修築營壘,堅守待援。
趙括在東壘固守了46天以後,秦軍還建起反包圍壘墻,防范趙括軍突圍,在和趙括孤軍戰鬥中,秦軍將領察覺到趙軍主力的畏戰和遲疑,秦軍沒有急於進攻趙括,最終趙軍孤軍食盡,幾次突圍未果。
趙括帶著殘餘的士兵做了最後一次嘗試,在箭雨中全軍覆滅。
防線上四十萬趙軍主力全部繳械,成為俘虜。
趙括的失敗,並非敗在戰略和戰術上面,他主要缺少對人心和權謀的了解,他得罪了廉頗的舊部將,又貿然親自出征,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他的失敗。
秦國在長平大敗趙國以後,並沒有趁機滅掉趙國,讓白起感到十分憤怒,也讓白起即將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