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寧死不願再次攻趙,這是為什麼呢?《網路歷史》

長平之戰後,作為秦國最厲害的將領,白起基本就開始了稱病不出的狀態了,後來秦國先後兩次對趙國用兵,均以失敗告終,秦軍損失慘重。

後來秦昭襄王怨恨白起的稱病不出,命令他必須去前線收拾軍隊,白起走到杜郵的時候,被秦昭王下令賜死,白起拔劍自殺。

白起作為戰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他為什麼對秦國之後對趙國的用兵這麼反感,甚至數次違抗秦王的命令,最後招致殺身之禍呢?

白起與秦相范雎矛盾尖銳,不願與其共事

長平之戰後,白起主戰一鼓作氣,趁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大軍,國力正空虛的時候,乘勝一舉滅亡趙國。

這是韓魏兩國擔心趙國滅亡後,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所以趁機賄賂秦相范雎,勸說范雎,白起滅趙之後,地位必然達到三公之位,那麼范雎就要在白起之下了,引發范雎對白起的嫉妒。

因此范雎勸說秦王,認為秦兵已經疲敝了,應該退兵休養,接受了韓國和趙國求和的條件,破壞了白起的作戰計劃,因此兩人結怨。

另一方面,白起在秦軍中能夠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穰侯魏冉的舉薦和支持,而到了秦昭王四十一年的時候,魏冉在范雎的不斷攻擊下,被罷免了相國之位,被趕出函谷關,去到了封地陶邑,很快就鬱鬱而終了。

對於前任提拔上來的白起,范雎也是處處防備,擔心無法壓制白起,而對白起而言,這樣一個背後耍刀子的范雎,又是害死魏冉的人,他們之間必然有強烈的不和諧因素的。

秦國歷代將相都有內外配合的搭檔,比如張儀和魏章、魏冉和白起、范雎和鄭安平,范雎上臺後,自然想把更多的機會給自己的救命恩人鄭安平,但是白起這時候卻是秦軍中不可替代的人物,心裡早就在打算盤把白起踢開了。

長平之戰後,真的是韓魏兩國的沒有太多水平的勸說打動了范雎嗎,恐怕不是,作為極其聰明的人物,范雎怎麼可能想不到,即使白起滅了六國,相國之位也是他范雎的,輪不到白起。

他阻止白起滅趙國,更多是判斷,趙國損兵四十五萬,從硬骨頭變成了軟柿子,這時候就可以把機會給他的人了,畢竟培養自己的勢力來的更得勁不是,而白起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戰後再也不願出山了,更多的戰功不過是給對手更多除去自己的理由罷了。

趙國實力尚存,滅趙已經錯過了時機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史記·白起列傳》中的話,已經完整地解釋了白起的意思,邯鄲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攻占,邯鄲距秦國遠和距諸侯各國近,趙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秦軍也是喪師近半啊。

秦軍遠攻邯鄲,必然受到趙軍和諸侯聯軍的兩面夾擊,這樣的戰爭白起已經明確表態,即使他去了也一樣戰敗,但是已經膨脹起來,想瘋狂一把的秦昭王根本聽不進去。

秦將王陵和王齕的兩次進攻邯鄲均是損兵折將,陣亡近二十萬人,兩次均是被諸侯聯軍擊敗,《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兩次戰爭期間。

而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剛結束後,白起強烈主張乘勝滅趙,而九個月後就開始反對了呢?這裡我們要看到一個戰機的問題,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戰敗,戰場的指揮失誤隻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趙國的戰略和外交的嚴重錯誤導致的。

長平戰罷,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僅放回數百少年回趙國報信,而秦軍隨後掩殺趙國,一則攻其不備,戰敗的消息剛剛傳回來,趙國還來不及調兵迎戰,可一舉攻下邯鄲;其二心理震懾,在剛剛得到趙軍被坑殺的消息的時候,在這短暫的時間內,趙國上下尚且陷入悲傷和恐懼之中,這時最難形成戰鬥力;其三諸侯無法救援,這時候秦軍突然兵臨城下,趙國尚且來不及求援,就會被白起拿下。

但是時機錯過了,九個月後,趙國舉國哀傷,有時間化悲憤為鬥志,上下一心共抗秦軍了,成了哀兵;當頭挨了這麼一下子,趙國也有了充分的時間向各諸侯國求援了,並且締結新的盟約了,這樣秦國就不再是攻打一個趙國了,要對付韓趙魏和楚國的聯軍了,很難獲勝了。

邯鄲對六國,比趙國更重要

邯鄲是趙國戰國二百多年的國都,對趙國很重要,但是這樣一塊地處河北和河南交界處的土地,對趙國真的這麼重要嗎?我認為走到戰國後期,誰處在四戰之地,誰就要第一個死,而邯鄲這樣一個和秦、韓、魏、齊、燕國交界的土地,到戰國後期完全就是趙國的累贅,隻是趙國君臣被眼界所限,整個三晉都沉浸在晉國層級的百年霸業中無法自拔,殊不知中原是一塊寶地,但同樣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趙魏三國,自己掂量一下自己,誰有當年晉國南征楚國、東侵齊國、西敗秦國的勢力呢,一個也沒有,而三國相互之間又矛盾重重,三晉早已成了戰國中的弱雞了。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制後,強盛一時,成為秦國統一六國中,最大的對手,但是趙國的土地雖然不遼闊,但卻地形復雜,而且趙軍戰鬥力強悍,但因為國都處於四戰之地,趙軍被過分地消耗在綿延不斷的戰爭中了。

假使長平之戰後,趙國壯士斷腕,丟掉邯鄲周圍的土地給秦國,而自己退回到晉陽和代郡休養發展,避免歷史上丟失了太原、雁門、雲中三郡,被秦軍從太原出兵兩面包抄的危險。

這樣趙國從一個四戰之地,變成了隻和秦國、燕國接壤的國家,他可以有更多的兵力去對付主要對手,從地緣政治來說,這時趙國也是占據了有力地勢。

這樣一來,就把秦國完全暴露在了六國眼前,成為一個和六國都接壤的國家,那麼戰國局勢就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秦國將深陷與六國連綿戰爭的泥潭,到時秦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都不好說了。

所以說,邯鄲對六國來說可能更加重要,一個靠近中原的國都,就可以牢牢的把趙國拴在聯合抗秦的路上,而失去了邯鄲,趙國就退回北方猥瑣發展去了,齊國和燕國也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須加入到抗秦鬥爭中來,保不齊荊軻可以提前出場殺秦王了,齊國也不能再東方裝死了,這樣的局勢對秦國是最為不利的,統一戰爭前提前和六國大打出手,不論多強大的秦軍,都夠喝一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