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與龐涓兩大軍事家師出同門,為何最後卻兵戎相見,不死不休?《網路歷史》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是非常眾多的,其中孫臏在他們當中作為一顆耀眼的明星,非常的出眾。

孫臏出生的時候,自己家裡的家庭情況還是非常不錯的,很早便把他送去接受名師的教育,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窗龐涓,兩個人都有要做一番事業的決心,於是兩個人談話非常投機,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是真真正正的好朋友。

不久之後,龐涓離開自己的老師去了魏國,謀求自己的立足之地,由於龐涓才能非常著重深深受到魏王的喜歡,於是魏王很快提拔龐涓做了大將軍,龐涓做大將軍之後帶領魏軍不斷征戰,確實也創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但是龐涓時時刻刻也沒有忘記比自己能力強很多的孫臏,就這樣他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為了保全自己已經獲得的賞賜,於是把孫臏請到魏國嚴格的監管起來。

之後龐涓更是施展自己的政治手腕,私下裡告發孫臏通敵叛國,於是魏王很生氣,按照當時魏國的刑法將孫臏的膝蓋骨挖掉了,還在他的臉上刺了字,讓他這一輩子都無法正大光明的做人。

就在這種情況下生孫臏一度非常失落,很多時候他想到了自殺,可是想到自己還有一身的才能沒有施展,還有自己如此的深仇大恨沒有報仇,於是他堅忍下來。

正巧當時齊國有使節出使魏國,聽說了這種情況,也知道孫臏是一個身負大才的人,於是偷偷的把他塞進了自己的馬車裡邊,悄悄地帶回齊國。

回到齊國的孫臏受到了齊王的熱情招見,在和孫臏的聊天過程當中,齊王發現孫臏的才能是非常高的,於是馬上委以重任讓他為國家的建設出謀出力,之後孫臏便作為軍師長期留在了齊國。

當時齊國有個非常有名的將領叫田忌,他非常喜歡和當時的齊國貴公子們賽馬,可是由於自己的馬耐力不夠,通常輸得很慘,可是這時候正巧遇到了在他府上做客的孫臏,於是孫臏給他出個主意,通過變換賽馬的次序,田忌贏得了賽馬比賽。

不久之後就出現了微魏國的大將軍龐涓率領軍隊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的事,這時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命令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率軍救援趙國。

這個時候孫臏建議田忌率領軍隊直接攻擊魏國的都城大梁。

這時候遠在趙國的龐涓,聽說自己的都城被包圍立即回師救援,這個時候孫臏將自己的軍隊埋伏在龐涓回來必須經過的道路兩邊,就這樣當龐涓風塵樸樸的帶領軍隊準備趕回去救援的時候,埋伏在路兩邊的齊軍趁勢殺出,龐涓沒有想到齊軍會在此埋伏,很快被打敗。

孫臏與龐涓,兩個人之間的仇怨,最終卻以兩個國家決戰的形式了結。

這對同門師兄弟,兩位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家,還為後世留下了馬陵之戰這一經典戰例。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近代考古顯示戰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其就范,在戰局中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桂陵之戰中,魏國雖然被齊軍打敗,但是仍然有一定實力。

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並在公元前352年打敗齊、宋、衛三國聯軍。

此時,商鞅認為秦國勢力暫時不是魏國對手,所以建議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麻痹魏惠王。

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命遊說魏惠王,勸他先稱王,然後圖謀齊、楚。

魏惠王擺出周天子的場面,試圖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並在諸侯間發號施令。

於是在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召集逢澤之會。

逢澤之會是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澤召集的會盟,會後魏惠王又率領與會諸侯朝周天子於孟津。

而秦、趙參加魏惠王在逢澤召集的會盟,就使逢澤之會有別於魏惠王以前召集的各次會盟。

那些會盟除韓國外,參加者都是淮水、泗水間的小諸侯。

這次有秦、趙兩個大國參加,實在為魏國的霸業增色不少,可以說是魏惠王霸業發展的頂點。

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同盟國韓國的恐懼,於是韓國和齊國在共同反對逢澤之會的條件下親近起來。

在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玉潔看來,逢澤之會既是魏惠王霸業的頂點,也是魏國霸業走向衰落的象征。

韓國這樣一個長期追隨魏國的老夥伴公然表示抵制這次會盟,而且還要聯合齊國進行破壞,是魏國所不能容忍的。

於是,在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國出兵攻打韓國,韓向齊求救,齊國出兵聯合抗魏。

魏國派遣穰疵攻打韓國汝南的梁、赫,韓國派將軍孔應戰,韓國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有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

當時,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隻好再次向齊國告急。

齊威王抓住魏、韓兩敗俱傷的有利時機,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再一次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直奔魏都大梁。

此時,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和孫臏從中作梗,其中的憤怒自不必多說。

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調轉鋒芒指向齊軍。

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十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希望同齊軍一決勝負。

此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

面對尾隨而來的魏軍,孫臏再一次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他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制定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龐涓行軍三天察看齊軍留下的灶後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境內才三天,齊國士兵就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於是丟下步兵,隻帶領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根據魏軍的行軍速度,孫臏估算龐涓天黑能行進至馬陵。

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

孫臏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在樹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而後利用馬陵的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一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約定『天黑在此處看到火光就萬箭齊發』。

龐涓在接連三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

於是丟下步兵和輜重,隻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

龐涓果然在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

字還沒有看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

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拼命指揮軍隊抵擋,但自知敗局已定,於是羞憤拔劍自刎,臨死前大喊:『遂成豎子之名!』

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殲滅魏軍十萬人,俘虜魏國主將太子申。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而齊國則稱霸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