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為何秦將白起卻對趙括贊不絕口?《網路歷史》

長平之戰後,白起對趙括的評價如下:

『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

白起是誰?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擔任秦將三十多年,攻城七十餘座。

征戰一生,未嘗敗績,尤其擅長打大規模殲滅戰,造成敵方大量死傷,因此被稱為『殺神』,『人屠』。

據統計,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因大小戰役戰死的兵士總計二百餘萬,其中一半死於白起之手。

能讓這樣一位久經沙場,戰功顯赫的名將給出那樣的評價,可見趙括其人並不隻是『紙上談兵』那麼簡單。

趙括出身豪門,乃是名將之後。

其父馬服君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率領趙軍長途奔襲,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是趙國一代名將。

趙括自小熟獨兵書,軍事理論知識極為豐富,講兵法甚至其父都不是對手。

但趙括有兩個致命的缺點,一是恃才傲物;二是缺乏實戰經驗。

這也是趙王欲讓他替代廉頗擔任趙軍主將時,藺相如、虞卿,甚至其母竭力反對的原因。

但當時趙王已不滿廉頗,而燕國名將樂毅歸趙未久,不敢大用。

李牧又尚年輕,未成長為名將,趙王其實並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當時的趙軍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軍力大增,且擅長野戰;趙括仔細研究過秦軍主帥王齕,認為有把握將其擊敗;秦趙兩軍長期對峙造成極大後勤補給壓力,趙王希望趙軍主動出擊與秦軍決戰,盡快結束戰事。

這三點相結合,形成了趙軍轉守為攻的戰略轉向。

趙括初臨戰場即是指揮四十多萬軍隊,其並未有任何怯場和慌亂,幾十萬大軍戰略收縮,出壘作戰,一切都安排極妥當,可見趙括極其出色的軍事天賦。

隻是這一切都在秦國的謀劃之中。

秦王見趙軍換帥,反間計成,當即密遣白起替代王齕為秦軍主將,命王齕為尉官副將,同時命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若有走漏格殺勿論。

趙括對秦軍換帥一無所知,對秦軍部署未有任何察覺,才中了秦軍佯敗之計,被誘入預先部署好的包圍圈,導致趙軍主力被圍。

這體現出其臨敵經驗的不足,並未做到知己知彼即率主力冒進,並未做好進軍退路之部署。

但趙括發現中計之後,即刻原地築壘,轉攻為守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救援,伺機突圍。

戰事進到此時,到了考驗秦趙兩國國君的時刻。

秦王親臨前線,給當地百姓加爵,就地征調十五歲以上青壯年全部趕赴前線,加強圍堵,阻斷趙國對趙軍的救援。

反觀趙國,因為之前跟秦國的議和之舉,導致『五國不幫』,趙隻有發動自有力量救援。

趙軍主力被圍在長平,在秦國的強力阻滯下,並未得到任何救援。

在堅守四十六天後終因糧草斷絕,兵士互相殘殺為食,不得已趙括隻得組織突圍。

趙軍在被圍困良久,糧草斷絕的情況下並未潰亂,依然組織起四五次有序突圍,隻是秦軍圍困軍力強大導致無法成功。

最後趙括親率精銳突圍,被亂箭射死,戰死沙場。

長平之戰慘敗,趙國損失四十五萬軍隊,元氣大傷,以至於在後面的邯鄲之戰要靠五國聯軍才能擊退秦軍。

趙國輸掉了國運,自此再無實力與秦國較量。

這口巨大的鍋自然也就落在了趙括頭上。

趙括戰敗當然有其自身的不足,但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趙括未經歷練就當此大任,在戰爭中也表現出了其軍事天賦。

奈何對面是踏過屍山血海,從一場場戰爭中殺出來的戰神白起。

縱是老將廉頗,面對王齕的攻勢尚且隻能據險而守,何況稚嫩的趙括面對老辣的白起。

若趙奢尚在,趙括在父親麾下經過歷練,又何嘗不會成長為李牧一樣的名將呢。

對了,李牧還是趙括舉薦給趙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