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評出夏商周四大暴君:不讓百姓說話的周厲王,為何晚死了十四年?《網路歷史》

《墨子·法儀第四》中評出了夏商周四大聖王和四大暴君,聖王為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暴君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周厲王:『為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

古人評論暴君,常將其比作桀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知道的人也不少,周厲王為何會位列四大暴君,似乎有人不太贊成:此君在商業、農業、軍事上都有兩下子,怎麼就因為不讓老百姓亂說話而成了暴君?

古代帝王降生,一般都會伴隨著很多『祥瑞』,比如生了四個皇帝兩個王爺的北齊『第一母親』婁昭君,生的兒子都很荒唐,但卻都有『吉兆』:『孕文襄《高澄》則夢一斷龍;孕文宣《高洋》則夢大龍;孕孝昭《高演》則夢蠕龍於地;孕武成《高湛》則夢龍浴於海;孕襄城《高淯》、博陵《高濟》二王夢鼠入衣下』

不讓老百姓亂說話的周厲王叫姬胡,是周幽王的爺爺,也是個君王中的異類,連出生都是伴隨災難而來:『厲王生,冬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動』

夏商周四大暴君中的爺爺排在孫子之後,這可能是因為周厲王死晚了:夏桀、商紂身死國滅江山易主,周幽王姬宮湦被犬戎斬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周厲王姬胡居然沒有被國人幹掉,他兒子姬靜在召穆公、周定公輔佐下,居然還開創了曇花一現的『小盛世』,然後就被敗家子姬宮湦弄得西周滅亡,東周開始。

《東周列國志》從周宣王寫起,是有點早了,真正的東周應該是從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姬宜臼東遷到洛邑《洛陽》開始的。

作為西周倒數第三任君主,姬胡雖然生得不太吉利,但是秉政之初,可能還是不錯的,有史學家還將其稱作『中國最早的改革家』。

周厲王變壞,似乎是從繼位三十年開始的,到三十四年的時候達到了極端,在這四年裡,他做的事情後來成了一個典故,叫做『厲王弭謗』。

大凡上過初中的,基本都知道這個典故,半壺老酒再詳細解釋,那就是對讀者諸君的不尊重了,所以咱們還是把重點放在厲王弭謗的後果上。

為了杜絕一切負面評價,周厲王姬胡大開殺戒,嚇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也就是連話都不敢說,使個眼色就算打招呼了。

周厲王隻能聽到贊歌而聽不到不同意見,當時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召穆公《召虎,劉備曾拿他來誇張飛》卻十分憂慮:『你這是在築壩呀,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水沖垮了堤壩,危害很大,老百姓的怨氣被壓制,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英明的君王都會營造寬松的環境,讓老百姓暢所欲言,然後聽取正確的意見,忽略無謂的牢騷,國家才能越變越好』

召虎最後強調聽取百姓意見的重要性:『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姬胡已經聽慣了好話,對召虎的逆耳忠言自然不屑一顧,這樣支撐了三年後,國人《當時的平民稱國人,奴隸不算》暴動,姬胡出逃,他逃到的地方也很有意思,叫做『彘』,也就是豬的意思。

姬胡逃進豬窩,召虎拿自己的兒子頂替姬靜,送出去讓百姓殺掉,然後又和周定公姬鼻教育、輔佐姬靜當了周宣王。

召虎和姬鼻共同攝政那段時間叫『周召共和』,姬胡在彘地也沒受啥委屈,一直活了十四年,直到姬靜親政,他才閉上了眼睛。

我們重溫厲王弭謗的故事,心中難免有些憤憤不平:姬胡的兒子姬靜是人,召虎那個沒名字的兒子就不是人?

姬胡的兒子死不得,召虎的兒子就死得?

說好的惡有惡報、父債子還呢?

細想之下我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情:周厲王暴政至少持續了期間,召虎和姬鼻並沒有被冤殺,也沒有被免職,這說明他們在當時起碼是明哲保身,並沒有進行死諫,甚至可能還違心地執行了一些殺戮任務。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在沒有雞的時候,就有恐龍蛋和鱷魚蛋、甲魚蛋了。

世上是先有奴隸還是先有奴隸主?

這個問題也很好回答:是先有因為欠錢換不上和戰敗被俘而以屈身為奴換取銷賬和活命的人,才有了可以掌控他人生死的奴隸主。

在奴隸社會,奴隸的數量千百倍於奴隸主,如果奴隸能團結起來抗爭,奴隸主就會被撕成碎片。

厲王弭謗的結果,是大家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結果卻被周厲王的『忠臣』、『重臣』弄成了爛尾樓:姬家還是一言九鼎,姬胡的孫子姬宮湦繼承了爺爺的全部缺點,老百姓又陷入了水深火熱。

厲王弭謗的荒唐,並沒有因姬家的消亡為絕跡,秦國的改革家商鞅比起周厲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姬胡隻是不想聽批評,而商鞅是既不想聽批評,也不想聽贊美,只要對商鞅變法發表看法,輕則流放重則割鼻子殺腦袋,商鞅這樣做的時候還振振有詞:『此皆亂化之民也!』

商鞅不允許別人說話,最後秦惠王嬴駟也沒讓他說話,商鞅被車裂後,家族也被斬殺一空,這不能不讓我們想起孔子的一句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子這句話不是疑問句而是感嘆句,說的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商鞅身死族滅罪有應得,周厲王失去王權後居然還能逍遙十四年,讀者諸君想一想,這個暴君,是不是死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