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秦趙的這場長平之戰,成就了白起,也讓趙括變成了隻會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
然而趙括真的就是這樣的庸才嗎?
暫且拋開趙括究竟有無戰略上的錯誤,先從『紙上談兵』這個詞說開,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春秋戰國時期要早於東漢,可見紙上談兵並非當時人發明形容趙括的,而是後人冠於趙括名前的,歷史一旦塵封多年,難免有所歪曲。
歷史上,長平之戰前,趙國以廉頗為主將,廉頗堅守不出,和秦國打持久戰。
但此時的秦國歷經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而趙國卻剛剛實行『胡服騎射』的變革。
這場大戰說白了,也就是雙方國力的對耗。
趙國國力不如秦國,趙王理應知道這樣一直耗下去不是個事,所以撤換廉頗,並非趙王中了什麼離間計,而是形勢所逼。
撤換掉廉頗,新上任的趙括也隻能被逼積極進攻。
大將軍趙括,在到達前線後,對軍紀進行整頓,對將領進行撤換,全軍上下呈現出進攻的態勢。
秦昭王也在這時撤換王齕,啟用白起。
如果趙括是個庸才,秦昭王根本無需撤換主將。
秦王此次換將是為了徹底扼殺趙國這顆未來的將星。
趙括到任後,打了不少勝戰,和白起可謂是互有勝負。
然而此前廉頗堅守太久,耗盡了趙國糧草,使得趙王心急冒進,極力想促成趙括和白起的決戰。
趙括隻得帶趙軍孤軍深入,一直打到了秦軍的營壘前。
然而秦軍的營壘可是整整準備了兩年的時間,十分堅固,趙軍一時之間也攻不下來。
此時孤軍深入無法一招制敵的弊端就浮現出來了,就是糧草供應不上。
白起充分地利用了這一弊端,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截斷趙軍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分割趙軍部隊,同時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得已,隻得築壘防守,等待支援。
就這樣,一支隻帶了隨身幹糧的部隊,在秦軍的重重包圍下,堅守了四十六天,甚至出現士兵互相殘殺為食的情況,趙軍就是不投降。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趙括的統率力。
趙括在等不到支援的情形之下隻得率精銳部隊選擇突圍,無奈敵眾我寡,最終被亂箭射死。
長平之戰之後,白起覲見秦昭王時,談論起趙括。
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腹中無食,以人充饑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
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
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
最後呢,說起來白起之所以坑殺趙軍,恐怕也是之前被趙括打急了眼,單從雙方戰損比來看,雙方主將的指揮並無差多少,隻是成王敗寇,定律如此,失敗者常常會受到不公正的評價。
這個黑鍋,你說背的虧不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