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殺名將傳,以遊戲的視角為您解讀真實的歷史。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分兵三路攻打蜀漢,盡管薑維提前得到了鐘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但劉禪卻聽信黃皓的鬼神之說,認為敵軍不會打來,等魏軍五路大軍攻入漢中之時,劉禪才如夢方醒,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往救援,但為時已晚。
由於劉禪並未把薑維的提醒告知群臣,所以,當曹魏大軍逼近成都之時,蜀漢方面隻能勉強抵禦,形勢變得岌岌可危。
劉禪見狀隻好召集大臣商討應對之策,但眾說紛紜,一時間竟拿不出解決辦法來。
正在此時,有一個官員力排眾議,認為蜀漢已無力抵擋,為了百姓的安危,投降才是萬全之策。
而這個被後世之人稱之為三國時期最大的『賣國賊』的人,就是『蜀中孔子』——譙周。
譙周出身書香門第,從小便勤奮好學,雖然父親早喪,但譙周立志要成為父親那樣的儒學大家,因此更加發憤圖強。
後來,因為譙周學識淵博,又通曉天文,人們便將其稱為『蜀中孔子』。
而譙周的仕途也並沒有多少波折,在諸葛亮任蜀漢丞相之時,譙周也被其任命為勸學從事,也就是主管教育的官員。
但他並未因為自己是諸葛亮親自提拔的人而對其有所偏向,甚至成為了諸葛亮北伐路上一顆堅定的頑石。
不僅如此,他還曾編撰過一本《仇國論》,詳細陳述了北伐的種種不妥之處。
那就算譙周與諸葛亮不對眼,那他也沒有必要將蜀漢推上絕路啊?
雖然鄧艾偷渡陰平取得了奇效,但是曹魏主力卻被薑維阻擋在了劍閣,蜀漢也並非到了生死存亡之時,仍有一戰之力。
而此時譙周不僅沒有為蜀漢分憂,甚至提出了投降這種很明顯帶有賣國成分的建議,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們先回頭看看《三國演義》開篇所說的那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依照當時曹魏的實力,天下一統已成定局,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都已無力與曹魏相抗衡,滅亡隻是遲早的事。
況且對於老百姓來說,連年的戰亂已經讓他們苦不堪言,隻有停息戰亂才是對百姓最好的交代。
而這個時候,就必須有人站出來,充當『賣國賊』這一身份,以此來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而譙周則自告奮勇充當了這一角色,如果說譙周是賣國賊的話,那當時在場的其他大臣為何並未成功阻止劉禪投降呢?
難道譙周的勢力這麼強大,他說的話劉禪就必須照做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其他大臣也同意譙周的看法,隻是自己不願當那個『出頭鳥』罷了。
之後的事情我們也大致清楚了,三家歸晉的歷史真相也宣告了自黃巾之亂開始,持續了整整60年的三國亂世最終統一於司馬氏之手。
而投降的劉禪以及一眾蜀漢官員也得到了優厚的待遇,蜀漢百姓也免遭塗炭。
雖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譙周的弟子,但我認為他在書中對譙周的評價還是十分中肯的:『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但是譙周也並非先前所說的這麼完美,主要是因為勸降這種事,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做了。
在劉備入蜀之前,益州牧劉璋就是在譙周的勸說下才投降劉備的。
因此,古代的文人多對譙周持否定態度。
那這位『蜀中孔子』究竟功過幾何呢?
我認為五五開吧。
拯救百姓免遭戰火荼毒,是為功,而多次勸諫主公投降,這是懦弱的表現,是為過。
而一眾古代文人對譙周頗有微詞的原因,我認為是譙周丟棄了身為文人為重要的東西——風骨。
在投降曹魏後,因勸劉禪投降,『有全國之功』的譙周被封為陽城亭侯,遷騎都尉,散騎常侍。
在司馬炎稱帝後,仰慕其學識已久的他便征召譙周入洛陽為官。
君命難違,譙周隻得帶病前往洛陽,最終病死在了任上。
現在看來,譙周所謂的『賣國』之舉,對於一個臣子來說也是無奈之舉,馬後炮地講,投降也的確為蜀地百姓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定。
但是作為一個文人來說,譙周兩次賣主的行為實在難以自圓其說。
但是能否稱得上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賣國賊』,還是要看大家對這件事究竟如何評判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啦,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國歷史,或者還想知道關於三國殺名將傳的最新資訊,歡迎點個關注哦!謝謝大家,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