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都沒有像樣的軍隊,為何邯鄲之戰前,白起敢斷言秦軍必輸。《網路歷史》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快速強大起來了,成了戰國時期足以和秦國抗衡的大國,但在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的一個昏庸決定,讓趙括替代廉頗成了趙軍主帥,最終被白起抓住機會,坑殺了40萬趙軍,一戰讓趙國元氣大傷,成了戰國時期的墊底弱國。

雖然因為范雎的從中作梗,白起沒有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但次年,秦國又整頓兵馬,再次攻打趙國。

這個時候,秦國國力得到了恢復,而趙國成年男性幾乎都死在了長平之戰,整個國家都很難組織起一直像樣的軍隊了,實力也遠遜於長平之戰前。

按理說,這時候攻打趙國遠比長平之戰前輕松,為何白起在長平之戰前信心滿滿,在邯鄲之戰時,卻斷定秦軍必輸呢?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是因為趙國接受了上黨郡,這是一次報復之戰,他們隻是想打敗趙軍,給趙國一點教訓,並沒有想過要滅掉趙國,而且以當時的趙國的實力來看,滅掉趙國是不現實的,所以白起的壓力要小很多,他們的目的也容易實現。

二是趙軍的統帥是趙括缺乏實戰經驗,根本不是白起的對手。

三是秦國和趙國都是大國,其他諸國樂於看見兩國相鬥,使彼此的實力下降,而他們不會輕易出手相助。

正因為有這三點原因,白起對打贏長平之戰信心滿滿,但長平之戰能取得如此大捷,顯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即使白起本人,在戰爭爆發之初也不敢有如此樂觀的估計,他們只要擊敗趙國,奪取幾座城池即可。

邯鄲之戰時,雖然趙國的實力下降,但同時很多東西都發生了改變。

首先,邯鄲是趙國的國都,有著大量的物資儲備,使趙國不懼怕被圍困,他們可以和秦軍打持久戰,但是秦國是勞師遠征,他們無法和趙國打一場持久戰。

還有邯鄲城池堅固,易守難攻,這給秦國攻破邯鄲城增加了很多難度,即使秦國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攻破邯鄲城,但也要付出慘痛代價。

其次,在長平之戰後的這一年中,趙國也積極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施行仁政,大力恢復經濟等,而且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卒,使他成了趙國不共戴天的仇人,人人都憎恨秦國。

秦國去攻打趙國,趙國必定會人人同仇敵愾,和秦國血戰到底。

還有,因為秦國殺戰俘的劣跡,也導致趙國決不會投降秦軍,會和秦軍血戰到底,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去攻打趙國是一種不明智選擇。

還有,秦國的守將是廉頗,他雖然作戰能力不如白起,但守城上能力強於白起,有他駐守邯鄲城,秦軍很難攻破。

即使秦軍實力占優,想要攻破廉頗這道長城,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而且邯鄲城高墻深,再加上軍民一心,同仇敵愾,拿下邯鄲城是困難重重。

最後,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後,為了生存,積極修好了和其他諸國的關系,秦國這次攻打邯鄲,並不是為了打敗趙國,給趙國一些教訓,而是要滅掉趙國,到時唇亡齒寒,其他諸國必會出兵救趙國,秦國會腹背受敵,面臨多國軍隊進攻,可能難以招架,必輸無疑。

正因為如此,白起才斷定難打贏邯鄲之戰,所以他拒絕做秦軍主帥攻打邯鄲。

結果如白起所料,秦國果然兵敗邯鄲,但是白起也因此被秦王賜死,一代名將就此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