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有三位為小人讒言所害。《網路歷史》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戰功顯赫,名滿天下。

然而,在四大名將中,除了王翦外,其他三位皆為小人所害,其中廉頗為讒言所棄,客死他鄉,李牧、白起為讒言所殺。

小人手無縛雞之力,硬是憑借滿肚子壞水,以三寸不爛之舌,蠱惑君王而屢屢得逞,讓人扼腕嘆息,憤懣不已!

趙國有一位大臣叫郭開,他是一個擅長吹牛拍馬的小人。

還是在孝成王的時候,嫉惡如仇的廉頗曾在一次宴會上當面斥責過他,所以郭開對廉頗一直懷恨在心,隻是找不到機會報復。

孝成王死後,其子繼位,世稱悼襄王。

悼襄王昏庸無能,好聽讒言,寵信小人。

郭開有一養女名叫阿媚,長得如花似玉。

阿媚從小就開始學彈琵琶,會彈奏上百支曲子。

十三歲那年,此女就被郭開送給了悼襄王。

郭開就成了皇帝的嶽父,從此寵臣郭開操縱朝政。

郭開利欲熏心,嫉賢妒能,無恥至極。

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

公元前283年,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趙王封他為上卿。

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

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

公元前244年,趙國起用樂乘代替大將廉頗,廉頗不服,將樂乘趕跑,最後廉頗自己也投奔魏國。

老將廉頗至魏後,久不被用,很想歸趙。

後來秦國大舉進攻趙國,悼襄王在大臣們的提醒下想重新起用廉頗,派遺使者宦官唐玫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身體如何,是否可以再用。

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玫很多財物,讓他說廉頗已成樗材廢物,不可任用。

廉頗見到使者很高興,為了顯示自己身體硬朗,還可以跨馬沖鋒,為趙國效力,在使者面前『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即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威風凜凜揮戈上馬,以示自己雄風不減。

但是唐玫給趙王帶回的考察報告是:『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廉頗雖能吃飯,但坐一會兒的工夫,就大便三次,意思廉頗老矣,身體大不如以前,根本上不了戰場了。

趙王很惋惜,也認為廉頗不能用了,終於沒有將廉頗召回。

奸佞的郭開和唐玫斷送了一位宿將的一腔報國之心,也斷送了趙國的前程。

後來,廉頗被楚國接去,死於楚。

名將李牧也為郭開所害,比廉頗還慘。

李牧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催生的著名騎兵將領,是趙國晚期一柱擎天的關鍵人物。

長平之戰後十年,北方的匈奴單於曾率10萬騎南下攻趙,趙國將軍李牧一戰成名。

李牧排兵佈陣的方式是,車兵在前,弩兵在後,騎兵隱蔽尋機。

他以1300輛戰車控制住匈奴騎兵後,命令戰車後的10萬弩兵對其展開『屠殺』。

匈奴騎兵人仰馬翻,兵敗如山倒。

1萬餘趙國騎兵從後掩殺,10萬匈奴兵全軍覆沒,單於隻身逃回。

秦王政十一年,秦國趁趙國與燕國交戰之際,發兵攻趙,占領上黨郡和河間地區。

秦王政十三年,秦軍又攻占了趙國的平陽、武城,但戰事慘烈。

秦王政十四年,秦軍出上黨向趙國進攻,攻取赤麗、宜安,深入趙國後方,對趙國首都邯鄲形成包圍之勢,在萬分危急關頭,名將李牧率駐守在北部邊境的趙國精銳之師迅速回援抵抗,兩軍在宜安展開激戰,結果秦軍慘敗,秦將桓齮僅率少量親兵沖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趙王遷七年,秦王派遣王翦率兵進攻趙國,趙國使李牧、司馬尚率部抵禦。

數年間,李牧率兵大勝匈奴、北破燕軍、南拒韓魏,且幾敗秦軍,王翦對他也很頭疼。

李牧領兵迎戰,戰爭持續一年之久。

秦國深感強攻無望,於是便用重金賄賂郭開,讓其設法說服趙王遷召回李牧。

貪婪成性的郭開收受賄賂後,誣陷李牧、司馬尚等謀反,趙王遷昏庸無道,派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司馬尚,李牧不受命,趙王派人暗中逮捕並秘密處死了李牧。

李牧一死,秦軍如入無人之境,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俘獲趙王遷,是年十月,秦軍進入邯鄲,趙亡。

趙亡後,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為代王。

對於郭開的惡行,就連秦國間諜王敖都頗有不解,曾就郭開讒間廉頗事問道:『你不怕趙國滅亡嗎?

』郭開答:『趙國的存亡是整個國家的事,可廉頗是我個人的仇敵』為泄一已私憤,可置國家安危於不顧,這就是小人的邏輯。

郭開也不擔心國破家亡,因為秦國給這個臥底小人開的價碼很大,不僅賞以黃金重寶,還允諾他將來可以到秦國做更大的官,讓他享不盡榮華富貴。

秦國果不食言,郭開因功被秦王政封為上卿,趙王遷亡國之後才領悟到郭開是賣國賊。

史書說,後來郭開在回趙都搬運家中財物的時候被沿途盜賊所殺,我想很可能是趙國義士所為。

蘇代和范雎也是小人,赫赫有名的秦將白起就死於蘇代的挑撥離間和范雎的嫉賢妒能。

長平之戰,白起聲威大震,但卻引起了范雎的嫉妒,他唯恐在這個尚戰功的秦國,白起功高,使自己不能專權,遂開始壓制白起。

由於秦軍在長平的勝利,韓、趙兩國利用蘇代去挑撥范雎與白起的關系,蘇代對范雎說:『如果趙被秦滅,武安君《白起》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

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范雎本來就是個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之人,蘇代之言,更是火上澆油。

本來,長平之戰後,形勢對秦國極為有利。

白起準備乘勝滅趙攻韓。

公元前259年10月,秦軍再次攻占上黨,接著白起命王齕率一路軍攻趙武安皮牢,命司馬梗另率一路軍攻太原。

白起自己則率主力留在上黨,準備進攻邯鄲。

但是,等了兩個月,得到的卻是罷兵的命令。

原來,昭襄王聽從了范雎的話,認為秦軍在外已久,應讓士兵休息,並允許韓、趙割地講和。

白起無奈,隻好班師回國,乘勢滅趙的計劃成為泡影。

白起即將到手的戰功被范雎搞掉,對范雎更是心存嚴重不滿甚至仇恨。

從此,兩人的矛盾日益尖銳。

秦國約定的退兵條件是:割韓垣雍、趙六城。

但是,秦國退兵後,隻是韓國獻出垣雍,趙國則不願意割六城,還聯合齊等國以抗秦。

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趙,但白起一方面因為對范雎不滿,另一方面認為伐趙的最佳時機已經喪失。

趙軍有備而守,同仇敵愾,且趙四處活動,結親魏、燕,連好齊、楚,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聽白起的勸告,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趙。

王陵軍進攻邯鄲受挫,將卒多有傷亡。

這時,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

可白起一則由於負氣,二則看到這次貿然進攻取勝無望,索性稱病不起。

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托病不肯,而前線節節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范雎親自勸說白起。

白起雖然很反感范雎,除托病不就以外,還是以大局為重,客觀分析了此次伐趙絕無得勝可能的原因。

范雎早就準備用自己的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所以范雎沒有按白起的分析失敗原因,勸說昭襄王退兵,反而曲意以激怒昭襄王。

昭襄王在白起的煽動下,大發雷霆,表示沒有你白起,我照樣能滅趙,立即派王齕代替王陵,並增加軍隊,繼續進攻邯鄲。

可事與願違,趙國防禦極強,各國援兵陸續而至,王齕在邯鄲膠著八九個月之久,毫無進展,兵卒死傷甚多。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意孤行的昭襄王又親自到白起府邸,強令白起出山。

昭襄王甚至說:『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

話說到這個份上,白起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盤端出,他說:『願大王覽臣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

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

』但是昭襄王根本聽不進去,以為白起傲慢故意看他笑話,當即削去武安君之爵位,貶為士伍,並遷之陰密《甘肅靈臺縣西》。

由於有病,白起當時未離咸陽,過了三個月,秦軍在前線失敗的消息傳來,昭襄王更是遷怒於白起,命他立即起行,不準留在咸陽。

白起隻得帶病起程,范雎和其同黨又對昭襄王說,白起心中不滿,其意怏怏。

昭襄王令使者立即追趕白起,在咸陽西十裡之杜郵將白起趕上,使者按照昭襄王吩咐令其自殺。

白起乃引劍自剄而死。

據統計,自孝公至秦始皇十三年,秦國軍隊共殺了165.5萬人,其中白起為將時就斬首92萬。

因此,時人稱白起為『人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