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另一面:濫用酷刑手段殘忍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
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
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
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
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隻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因為推行變法會遇到傳統勢力的阻礙,商鞅必須用極端的手段來推行,這就讓他歸到了酷吏一黨,可以說,商鞅是一個酷吏,還是酷吏的先祖。
酷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六親不認,手段殘忍,無所不用其極。
《商鞅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看法獨到,具有非常規的思維方式 商鞅是衛國人,是公族中的一個公子,所以也被稱為衛鞅。
他曾經投奔魏相國公叔座門下,還沒有等到推薦,公叔座就已經一病不起了。
魏國國君看望公叔座,說,萬一哪天你真的離開了人世,誰可以代替你呢?
公叔座向國君推薦了商鞅,魏惠王沒有接這個茬。
當惠王要離開的時候,公叔座又說,君王如果不用衛鞅,請你殺了他。
惠王以為相國病得太重了,所以才說出前後矛盾顛三倒四的話來。
惠王走後,公叔座又叫來商鞅說,大王問我誰可以任相國,我推薦了你,看大王那神色並不會用你。
我是先君後臣,先國家後個人,所以我又向國君說了,如果不用你就殺了你。
大王已經答應我了,你趕快逃出魏國吧,晚了就來不及了。
商鞅說:『不會有事,既然大王沒有聽從您的話任用我當相國,他又怎麼會聽從您的話殺我呢?
』所以並沒有離開魏國。
直到公叔座死後,商鞅聽說秦國孝公下令求賢,這才離開魏國到了秦國。
一般人聽說國王應允了要殺他,肯定會馬上逃離,即便是為了避一時之急,也會這樣做,但商鞅卻看到,公叔座建議國王殺他是因為才能,既然國王不認為他有大才能,又怎麼會殺他呢?
這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做到,可以說是非常規思維。
《秦孝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濫用酷刑,手段殘忍 商鞅進入秦國不久就說動了秦孝公,被任命為左庶長,並很快制定了變法的內容。
這些變法的內容大致是: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和佈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郡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為了讓新法得以實施,商鞅還實行了一種連坐法,就是一家犯罪,十家連帶治罪。
不告發奸惡要處以腰斬之刑,藏匿罪犯被視為投降敵人,為私事鬥毆都會遭到很重的刑罰。
尤其是新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後,秦國百姓有人議論說新法好,商鞅竟然把這些人全部遷到邊境去,那罪名竟然是『擾亂教化』。
刑罰已經用到了百姓間說話層面,可見這刑罰是多麼的嚴苛。
到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後,秦朝的刑法一直被人們認為嚴酷,要將這些法律淵源上溯,也是能夠找到商鞅那兒。
如果說秦國的統一步伐開始於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那麼,秦朝的苛法也是開始於孝公和商鞅。
眼裡隻有君主,其餘『六親不認』。
酷吏所以能夠長時施暴,除了他們都是以法的名義,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都得到了最高當權者的寵信,這樣他們能夠肆無忌憚,膽大妄為。
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隻看君王一人,毫不顧忌其他。
當然,他們並不是那種真正的忠君愛國之人,隻為真理和正義,而隻不過是查看君王的臉色,揣測君主的心理,以爭取自己更高的官位或爵位。
商鞅初見秦孝公,說的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二次見,仍然引不起孝公的絲毫興趣。
可是,當他第三次見秦孝公時,竟然一連談了好幾天!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說辭不同。
後人把商鞅的這三次進言總結為『帝道』、『王道』和『霸道』,前兩道因為時間太長,孝公等不得,商鞅就進獻了這個『霸道』。
一個人竟然準備了三套治國理論,一套不行那就再來一套,可見這個人不是學問有多深,而是讓人看到了他揣測君王心理的心機是多深。
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商鞅從此也隻認秦孝公一人。
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也要處罰。
因為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在他身上實施刑罰,商鞅就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
這三個人,一個是未來國君,兩個是公族大夫,撇開是非曲直不論,足可見商鞅的內心是何等的『酷』!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酷吏們的作為,客觀上為的是國家的穩定,但在主觀意識上,他們隻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官爵而已。
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把實行新法的權利都交給了他,實際上,商鞅已經掌握了最高的行政權。
但是,這時候商鞅隻不過是一個客卿,這就是一種榮譽,離上大夫、君這些實際爵位還不沾邊。
這時候的商鞅,不管多麼風光,他仍然是衛國的那個叫鞅的人,所以,這時候他還是公孫鞅或者衛鞅。
但是,當他打敗了魏國的軍隊,逼迫魏國割出了河西土地獻給秦國的時候,秦孝公就把於、商十五個邑的土地封給了他,從此,這個衛鞅才變成了商鞅。
值得注意的是,商鞅打敗魏國軍隊,俘虜了魏國軍隊統帥公子卬,用的竟然是卑鄙的手段。
公元前340年,齊國軍隊在馬陵打敗了魏軍,射殺了當時天下最願意打仗也最能打仗的將軍龐涓,魏國從此衰落。
第二年,商鞅建議秦孝公乘機進攻魏國,得到了同意。
商鞅帶領軍隊攻打魏國,魏國派出了公子卬領兵迎敵。
這時候,魏國軍隊雖然不是龐涓領兵時那般勇猛能戰,但秦國也是積弱多年,新法的成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商鞅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於是,商鞅就想了一個辦法,靠欺騙取勝魏國。
商鞅給公子卬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在魏國時和公子關系很好,現在咱倆成了敵對的將領,可我不忍心相互攻擊。
不如咱倆見個面,訂立一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兩杯酒然後罷兵,從此兩國相安無事,友好相處。
公子卬不知是詐,結果在盟會上被商鞅俘虜,軍隊也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打垮。
經過這仗,魏國精銳部隊幾乎消失殆盡,國力也更加衰弱。
魏惠王隻好將河西土地割給秦國,以求講和。
魏國還不得不將都城東遷大梁,從此這個魏國也叫梁國。
衛鞅也從此成了商君,衛鞅成了商鞅。
雖說兵法上有句話叫做『兵不厭詐』,可是商鞅這詐用的有點兒太損,他是利用了朋友間的友誼信任,是當時那個時代正人君子所不齒。
商鞅並不顧忌這些,只要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並不顧忌其他。
後世的酷吏,個個都是殺人魔頭,但他們成為酷吏的途徑雖然不盡一致,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下場可悲,死無葬身之地 酷吏隻認君主,當這個君主死去或者為了臉面以及統治的需要心思有所改變的時候,也就是酷吏們的末日到了,而酷吏的下場大多都十分可悲,像商鞅,竟然是死無葬身之地。
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了,曾經被商鞅處罰過的太子當上了秦國國君。
代替太子受過的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找一個旅店住下,結果店主人因為他沒有證件不敢收留他,那不敢收留的理由竟然是『商君有令』,收留他這樣的人是要負連帶責任的!商鞅不得已逃到了魏國,因為怨恨,魏國人不等他逃走,就把他送回了秦國。
回到秦國後,商鞅潛逃到自己的封地,發動商邑的士兵攻擊鄭國,謀求生路。
結果秦國出兵,在鄭國的澠池把他殺死。
最終,商鞅被五馬分屍,滅族。
縱觀商鞅的一生,除了變法,他還是一個酷吏,可以稱得上是酷吏的先祖,酷吏的很多做法都能從他這兒看到一點影子,其下場有些也和商鞅差不多。
商鞅有著非常規思維,張湯也有著非常規思維。
小時候,父親出門讓他看家,因為老鼠偷了肉父親責罰他。
張湯捉到了偷肉的老鼠,竟然用審案子的程序和手段來懲治這隻老鼠。
商鞅有個『連帶法』,漢代有個『見知法』,就是讓官吏互相監督,互相檢舉揭發。
這個法是由酷吏趙禹和張湯共同制定的,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商鞅『連帶法』的啟發?
商鞅敢追究太子,對公子虔用刑,張湯在處理陳皇後阿嬌巫蠱一案時,大搞株連,一個僅僅限於宮廷的案子,竟然殺了三百多人,真可謂是殘忍至極。
郅都當上濟南太守,一上任就把一個大家族滅了族,後來當了中尉,連列侯和皇族之人見了他,都要側目,稱呼他為『蒼鷹』,可見該有多麼厲害!
商鞅被車裂滅族,後世的酷吏郅都、張湯被殺,周陽由、義縱被處以棄市之刑,王溫舒也被滅了五族。
最有典型意義的是那個張湯,漢武帝被欺騙,為了保面子而逼迫張湯自殺,張湯死後再把告發他的人全部殺死。
商鞅也是這樣,他人被處死,可他實行的那個變法卻被繼承了下來。
可見,在酷吏面前,人命不值錢,在皇帝的利益甚至面子面前,酷吏的命也不值錢。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經濟的發展,這是必須給予充分肯定的。
但是,商鞅的變革,卻把矛頭對準了除秦孝公一人之外的所有秦國人,這種極端的做法,堪稱酷吏鼻祖。
變法是對舊事物的否定,在推行過程中遇到阻力在所難免。
但是,在推行變法中的一些具體做法還是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策略的,像在他之前管仲實行的齊國變革,因為時間更早,其對人們思想認識上的沖擊並不亞於商鞅的改革。
但管仲能把自己的政策首先讓人明白,在具體實行中也會給自己找一個合理的借口,這樣的變革不但阻力小,個人也會賺到一個好名聲。
說商鞅是一個酷吏,他所缺少的正是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