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為什麼是濤神他和端午節有什麼淵源。《網路歷史》

伍子胥為什麼是濤神他和端午節有什麼淵源

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伍子胥。

屈原才華橫溢,忠君愛國,但是卻屢遭讒言陷害,最終投江而死。

人們為了尋找、紀念他而形成了龍舟競渡。

這種說法反映的是人們的一種主動行為。

紀念伍子胥的說法和屈原相反,是人們的一種無奈行為。

據說吳王夫差逼迫伍子胥自殺,伍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

伍子胥因此而被稱之為濤神。

成了神還殺人,而且是一些無辜之人,所以伍子胥這個濤神又是個惡神。

在春秋時期的卿相當中,伍子胥的功勞成就都應該算得上是佼佼者,他輔佐兩代吳王,打敗了比自己強大的楚國,幾近滅亡了心頭之患越國,使吳國一時稱霸天下。

然而,人們稱贊那個時代的人,往往是管仲、范蠡,而伍子胥的名聲和他的才能功績卻很不成比例,那麼,伍子胥為什麼會成為惡神呢?

《伍子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他是楚國太子建的老師。

太子建還有一個老師,名叫費無忌。

這個費無忌本事學問都不大,太子很不喜歡他。

費無忌知道即便是將來太子建當了國王也沒有自己的好,就經常造謠中傷太子建。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委派費無忌給太子到秦國娶親。

這個女子非常漂亮,費無忌就使了個懷,攛掇楚平王自己留下,另給太子建娶了一個媳婦。

這個秦女和楚平王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做熊珍。

費無忌進一步中傷太子,說他對父親奪走妻子不滿,在外掌握軍權,大量結交諸侯,時時想著帶兵打進國都。

這個楚平王原來就是在外帶兵,後來打進國都當得楚王,聽了費無忌的話非常相信,於是就把太子的老師伍奢叫來責備一番。

伍奢知道這是費無忌在使壞,就說:『大王為什麼要因為一個小人而疏遠自己的親骨肉呢?

』費無忌就說,如果讓伍子胥就這麼回到太子身邊,肯定是馬上就會造反。

楚平王就把伍奢關進了監獄。

然後派司馬奮揚把太子召回來,準備一起殺掉。

太子聽到了風聲,逃奔到了宋國。

費無忌繼續使壞,說伍奢有兩個兒子,如果不將他們殺死,將來必然會成為楚國的禍害。

於是建議楚王用計把他們召回來,說是回來就免了他們父親的罪,不回來就殺了他們的父親。

伍奢對平王派來的使者說:『伍尚《大兒子》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回來;伍員為人桀驁不馴,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兒被擒,勢必不會回來』這話兒有點兒勸諫警告的意思,那意思是說,您如果一定要聽從小人的讒言,我的那個能成大事的小兒子會給您帶來麻煩。

楚平王不聽,仍然派人去召伍奢的兩個兒子。

楚平王是以伍奢的名義召回兄弟兩個的,伍尚就打算回去。

伍員字子胥,他對哥哥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是打算讓我們的父親活命,是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他這是用父親作為人質來欺騙我們。

我們一旦到達都城,必然會和父親一道被處死。

這對於父親沒有任何益處,相反,我們還不能夠為父親報仇了,這樣的去死,沒有任何意義。

不如我們逃走,到別的國家,借助別國的力量為父親報仇』哥哥伍尚說:『我知道這樣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

可是,這是父親的召喚,他是為了一線生機召喚我們,如果不去,將來如果不能報仇雪恨,是會被天下人恥笑的』然後對兄弟說:『你逃走吧,你能為父親報仇,我前去陪伴父親赴死』於是,伍尚隨同使者回到國都,伍子胥逃跑了。

他們的父親聽到小兒子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苦於戰火了』伍尚一進入都城,楚平王立刻就將他們父子殺害了。

伍子胥成名發展的地方是吳國,來吳國之前卻經過了一番輾轉艱難。

這當中經歷了太子建的死,還有那個比較有名的過韶關一夜白了頭,過江時遇到的那個蘆中人等經歷,這些事件每一次都幾乎喪失了生命。

到了吳國,吳王僚剛剛當上國王,而他的堂兄公子光當將軍。

伍子胥通過公子光的關系求見吳王。

吳國和楚國是鄰國,也是敵對之國,相互間攻伐不斷。

有一次,因為邊界糾紛,吳王僚派公子光帶兵攻打楚國邊城,攻克後凱旋歸來。

伍子胥借此機會勸說吳王僚,說楚國是可以打敗的,應該再派公子光帶兵攻打楚國。

公子光卻對吳王說:『伍子胥勸說大王出兵攻打楚國,是為了給父兄報仇。

我們攻打楚國未必能夠獲勝,我們不能為了替人報私仇而出兵』古代將軍隻有通過打仗才能獲得土地官爵等封賞,公子光卻勸吳王不要出兵,這有悖常理,所以,伍子胥知道了公子光有異志。

因此,伍子胥尋找了一個名字叫做專諸的刺客推薦給公子光,自己到了鄉下隱居了起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他和秦女生的那個兒子名字叫做熊珍的做了楚王。

吳國想趁著楚國國喪攻打楚國,結果卻被楚國出兵截斷了後路,軍隊不能回國。

趁著國內空虛,公子光就用專諸暗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闔閭一上臺,馬上把伍子胥召了回來,任命為行人,和他共同策劃國事。

闔閭九年《前506》,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對楚戰爭。

在此之前,吳國曾經和楚國發生過幾次小規模的戰爭,都取得了勝利,因為楚國依然強大,伍子胥和孫武都沒有讓吳王闔閭繼續把戰爭進行下去,而是適可而止,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到了這一年,楚國將軍囊瓦貪財,弄得楚國的附屬國唐國和蔡國都很怨恨,就聯合唐國和蔡國的軍隊一起攻打楚國。

楚國的統兵將領囊瓦除了貪財,沒有多少才能,根本不是孫武、伍子胥等人的對手,結果經過五次戰役,吳國軍隊就攻進了楚國的都城郢都。

楚昭王棄城而逃。

吳國軍隊進入郢都以後,從國君到兵士,都進行了一系列獸性的行為。

吳王住進了楚王宮,大臣住進了大夫之家,士兵在城中燒殺搶掠,郢都城內到處是一片血雨腥風。

尤其是伍子胥,因為平王已死,他的兒子楚昭王又捉拿不到,就把楚平王的墳墓挖開,拖出他的屍體,親自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

挖開楚平王的墳墓,對屍體進行侮辱,雖然這是吳王闔閭批準的,《史記·楚世家》卻說這是因為伍子胥的緣故。

伍子胥因為仇恨的怒火太旺,已經被燒昏了頭,燒的失去了理智。

這對伍子胥名聲來說是一個致命傷,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不會被大多人所接受。

在古代,這是一種非君子行為,在現代,這是一種心理扭曲的病態不文明行為。

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記載著是伍子胥和伯噽都參與了鞭屍行為,為什麼沒有人譴責伯噽呢?

很明顯,伯噽是一個貪財賣主的壞人,是一個獻媚的佞臣,這樣的人所做的為人不齒的壞事罄竹難書,鞭屍這種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根本就算不上是多大一會事兒。

而伍子胥竟然會和伯噽一道幹出這種人所不齒的事情,真是應了那句話:讓人怎麼說他好呢?

《伯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人講究恩怨分明,有仇必報,如果有仇不報,那就不能稱之為『君子』。

但報仇雪恨,隻能是針對活著的人,人死了,債爛了,仇恨也隨著帶走了,即便是帶不走,那也應該讓他的子孫來還,無論如何是不能波及死人的,即便是這個人死有餘辜也是如此。

楚平王死了,應該讓他的靈魂得到安息,即便是懲罰,也是應該由地下的神靈來進行。

伍子胥要報仇,可以對著楚昭王《熊珍》,不應該對著楚平王。

即便是到了後世,這種情況也不應該發生。

燕國的騎劫代替樂毅到齊國為將,他要挖開即墨城外齊國人的墳墓,以便瓦解齊國人的鬥志,結果是引來了齊國人的同仇敵愾,田單一戰將他打敗;劉邦為了打敗項羽,編造了項羽挖掘秦始皇墳墓的謊言,惹得天下人痛恨項羽。

當時的形勢,天下人恨秦始皇恨的咬牙切齒,但劉邦的這個謠言一造,天下人照樣看不起項羽,為什麼?

這就是在古人看來,挖墳掘墓這不是人幹的事情,何況是鞭屍!

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當年逃跑的時候,申包胥並沒有捉拿他。

但是,當伍子胥說要顛覆楚國的時候,申包胥說他一定保存楚國。

為什麼會是這樣?

對於申包胥來說,楚王殺你的父兄,你逃跑,或者將來報仇,都可以理解,也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君子所為,我不阻攔你逃跑,是盡朋友之義。

但你要顛覆國家,我隻能為國家盡忠。

所以,當伍子胥的鞭屍行為發生以後,申包胥派人對他進行了譴責,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你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了極點嗎?

』面對這樣的譴責,伍子胥不敢正面回答,他說:我就像太陽要落山的時候走路,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隻能『倒行逆施』。

在這兒,我們清楚地看到,伍子胥的這種行為,就是倒行逆施。

後來,伍子胥又輔佐下一代吳王打敗了越國,為先王闔閭報了一箭之仇。

但是,這個因為伍子胥冒死相爭才當上太子的夫差,竟然賜給他屬鏤劍,逼迫他自殺了。

夫差賜死伍子胥,當然有政見不一致、伯噽從中讒言等原因,但他鞭打國君屍體《這在當時為以下犯上》的行為,無疑也是原因之一。

現在有的文藝作品寫到夫差要殺伍子胥,直接罵他是『鞭屍賊』,這種揣測並不是一點兒也不沾邊,這說明伍子胥有這個『短』讓人家揭。

伍子胥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他囑咐自己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這話包含的意思是,等到我墳墓上的樹可以做棺材了,吳國就會滅亡。

他接著說:『你們要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都城的東門樓上,來看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然後自殺。

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了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在對待伍子胥的問題上,民間也是敬畏並存,即不忘記他的功,也不諱言他的惡。

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還把修建祠堂的那座山叫做胥山。

但是,伍子胥又被稱之為濤神《又稱波神》,常常在長江、錢塘江、舜江上為惡,傾覆舟船,溺殺過往旅客。

老百姓隻好年年在伍子胥的忌日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便保佑江上安全。

又相傳這天是端午日,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日,五日是個惡日,這天奸佞當道,五毒並出,在這天的祭祀都是祈福祛惡,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個時機祭奠伍子胥?

這和紀念屈原不同,人們劃著龍舟是為了尋找,並不是祈求。

中國的神仙實有其人的不少,可是大部分都是善神,如和伍子胥同時代的范蠡,人們把他奉之為財神,是人們認為,范蠡可以給人們帶來財富,不會給人民帶來災難。

還有那個並不算成功的龐涓,也被後世人稱之為做豆腐的祖師爺,也不為惡。

伍子胥成為波神,溺殺過往江水之人,難道不是說他有太多的戾氣嗎?

如果說他是死得太冤,嶽飛比他還怨,為什麼沒有成為惡神?

後世有人自比管仲樂毅,實際上,伍子胥的才能功績一點不比樂毅遜色,為什麼沒有人自比伍子胥呢?

除了人們不願意像他一樣得不到一個好結局,應該和他的這個鞭屍行為有關。

如此說來,伍子胥的鞭屍行為毀了自己一世英名。

這種變態心理催生的非理性行為,不可能為人們所效法和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