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管仲齊桓公為什麼隻能活活餓死。《網路歷史》

沒有了管仲齊桓公為什麼隻能活活餓死

管仲是齊桓公的相國,齊國的富強,全賴其力。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一類的人物,有很多人還不以為然。

孔子曾經說他,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左衽了,就是已經變成向北方少數民族一樣的裝束了。

然而,到管仲死的時候,齊桓公讓他推薦一個相國,他竟然推薦不出來。

不僅如此,齊國朝廷竟然是小人當道,污濁橫流,一代雄主齊桓公竟然被活活地餓死在宮中。

《管仲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病重,齊桓公前去探望,詢問誰可以接替相位,管仲遍視朝中,竟然沒有人可用,於是隻好把皮球踢還給桓公,說:『最了解臣下的莫過於國君』齊桓公隻好自己說:『我想任用鮑叔牙,你看怎麼樣?

』管仲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繼續問:『易牙怎麼樣?

』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

』管仲回答說:『衛國公子開方舍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曲奉於國君十五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如何能夠忠誠於國君您?

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俯就國君,他心中所求必定過於千乘之封。

國君應該疏遠這樣的人,更不能任為相國之職』齊桓公又說:『易牙、開方都不行,那麼豎刁怎麼樣?

他寧願自殘身體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

』管仲說:『是人無不愛惜其身,自殘其身來侍奉您,這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愛惜您呢?

請國君務必要遠離這三個小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

《齊桓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這就是著名的管仲病榻論相。

不久管仲病逝,接替他的公孫隰朋、鮑叔牙也不久死去。

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

二年後,齊桓公病重。

易牙、豎刁見齊桓公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就把宮門堵塞,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宮,也不給齊桓公送食物,齊桓公竟然活活餓死。

齊國大亂。

齊桓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君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攻擊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屍體停放了兩月之久無人收殮,屍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

那麼,管仲死後,齊國為什麼死後沒有人才可用呢?

齊桓公任用管仲之初,管仲同時向齊桓公推薦過五個人,並把它們的長處一一列舉了出來。

他們是公孫隰朋、王子成父、賓胥無、寧戚和鮑叔牙。

並說:『公孫隰朋長於辯辭,可以擔任大司行、王子成父長於征戰,可以擔任大司馬;賓胥無長於刑律,可以擔任大司理、寧戚長於農業,可以擔任大司田、鮑叔牙敢於直言,可以擔任諫議官』這些人都在霸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展現了他們各自的才能。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疑問,君主荒唐、國家平庸的齊國能夠產生人才,而稱霸一時的齊國反而沒有人才了嗎?

如果事情真是這樣,那也是管仲等人長期占居高位,限制了齊國人才的發展,而他們又不注意培養、發現和選拔人才。

在管仲那個時代,爵位是世襲繼承制,官位也是相當程度地世襲繼承,如果不讓他人染指,讓自己的兒子出來執政可以嗎?

就像趙魏兩國,從晉文公元年《前636》開始他們進入執政高層,到晉烈公十九年《前401》兩家被周烈王封為諸侯,二百多年間,幾乎每一代都有能勝大任之人。

看起來,管仲等人他們的兒子也沒有一個可用之人。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狀況呢?

根本原因在於,齊國君臣是一種特殊的君臣關系,齊桓公有了管仲,從此隻當『甩手掌櫃的』;管仲隻對齊桓公一人負責,不計兩人身後之事。

隨著事業的成功和霸業的形成,他們已經由改革變成保守。

縱觀管仲執政後,並沒有再做過大的改革事項。

這也符合社會的發展基本規律,改革者在初期往往具有開拓精神,對於人才的使用也是不拘一格,一旦成功,他們就會隻想到保住改革成果而患得患失,看人的眼光也不再是遠大和寬闊。

管仲建議齊桓公遠離那三個小人這當然沒錯,可是他建議的那個公孫隰朋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四十年前這個人就和他一起執政,這個人該是多大年齡?

管仲的保守還表現在,他可以改革齊國的行政、兵役、軍隊建制、土地稅收和官吏管理制度,卻絕不允許改變一種秩序。

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周襄王的弟弟和戎人、翟人合謀侵周,齊桓公派管仲到周去為雙方講和,周王想用上卿的禮節接待他,管仲堅決不從,經過再三謙讓,才接受了以下卿之禮拜見天子。

這是因為,在齊國,上卿是高、國兩氏。

但是,管仲對於權力是絕對不會放手的。

齊桓公曾經問他,說自己有兩大毛病,好田獵和好色,這會不會危害霸業?

管仲說,只要知道誰是賢者,知道了賢者就任用,任用了就信任到底,且不再任用小人就可以了。

由此,他得到了齊桓公的信任,齊桓公也從此不再過問雜務事。

有人要信任,有人給信任,事業又基本上順風順水,誰還會想到將來以後怎麼辦?

尤其是管仲,他只要君主的這種信任,忘記了他曾經說過的要君主遠離小人的話,一味看君主的好惡辦事,對於一些不好的小人不加驅逐。

當齊桓公提出,易牙、開方、豎刁平常為什麼沒有聽他說起時,他竟然說他在位能加以限制,完全是一種隻顧眼前不顧身後的做法。

齊國成就了霸業,君主和相國都得到了人民的尊重,他們在享受尊榮的同時,看人的標準也不同了,強盛的齊國不可能沒有人才,隻是這個時候,即便是齊國有人才,但他們不能被置於囊中,有人才也難以脫穎而出。

當這個相國之位不為最為優秀的人才占據,而君主之位又面臨著可以爭來的情況下,誰還會去關心一個是死是活的君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