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就是為了給王室要包茅草嗎他又得到了什麼
齊桓公伐楚是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然而,這樣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卻沒有出現刀兵相接,血肉橫飛的交戰場面,而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和語言智慧,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雙方你來我往,表面上謙和有禮,言辭中卻互不相讓,內在中則是包含著爾虞我詐的詭計多變。
楚國更是憑著智慧,不僅保護了自己,還給後人留下了『風牛馬不相及』的名言。
那麼,齊桓公伐楚究竟得到了什麼呢?
《齊桓公出征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齊桓公繼位第三十年《前656》春天,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聯軍討伐蔡國,在打敗蔡國以後,緊接著討伐楚國。
楚成王帶著軍隊迎來,並派出使者來到諸侯聯軍,問:『齊國住在北方,我楚國處於南方,相隔遙遠,兩個國家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不知道為什麼你們要率領軍隊進入中國境內?
』齊桓公讓管仲回答使者說:『過去召康公命令中國的先君太公:‘五侯和九伯,你都有權征討,以共同輔佐周室。
’賜給我們先君征討的地域范圍,東到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楚國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獻《包茅不入》,天子祭祀用品不全,我們因此來追究。
昭王南征到楚國沒有回去,我們為此前來問責』楚王的使者回答說:『貢品沒有進獻,確實如此,是我們的責任,今後不敢不供上。
至於昭王一去不返,並沒有在我楚國領土,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罪吧!』諸侯軍隊又向前開進,駐紮在陘地。
《齊桓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兩國軍隊一直對峙到夏天,雙方有意講和,楚成王就派了屈完到齊國營地。
齊國為了表示誠意,就向後退到召陵。
齊桓公將諸侯的軍隊排列成陣,然後和屈完同乘一輛兵車觀看。
這種情況不是現在意義上的閱兵,實際上是齊桓公向楚國炫耀實力。
齊桓公對屈完說,諸侯的軍隊一起興兵難道是為了我一個人嗎?
先君的友好關系應該保持。
我們兩國重修舊好怎麼樣?
屈完回答說:君王惠臨敝國謀求福祉,安撫我君,這正是中國國君所希望的。
齊桓公接著說,你也看到我們的軍隊了,用這樣多的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
用這樣的軍隊攻城,什麼樣的城池攻打不下?
屈完說,君主您如果用德義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從?
如果用武力,楚國有方城山作為山墻,有漢水作為護城河,您的軍隊就是再多,隻怕也沒有什麼地方能夠用的上。
齊桓公就和屈完簽訂了盟約,退師離開了楚國。
這件事《左傳》、《史記》都有記載,人們在說到這個歷史事件的時候,都說是齊桓公的勝利,可我們並沒有看到兩國交戰,即便是齊桓公想炫耀實力也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齊桓公在這次伐楚中究竟得到了什麼?
難道千裡迢迢興師動眾,就是為了給周王室要一點兒祭祀用的包茅草嗎?
實際上,齊國這次伐楚意義重大,的的確確是一場勝利。
他讓楚國取消了王號,向周王室進貢,也就是臣服周王室,本質上是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741年,楚國國君蚡冒去世,弟弟熊通殺死蚡冒的兒子即位,這就是楚武王。
楚國是在周成王時期被封在丹陽《今河南南部》地區的一個子男爵位的小國,這在諸侯當中等級是很低的,到楚武王時期,其實力范圍已經到達長江流域。
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楚國討伐隨國,並通過隨國國君告訴周王室,要參與中原的政事。
周王室沒有答應。
熊通大怒,說,這是仍然把我們當做荊蠻對待啊!於是自稱為王。
熊通的兒子楚文王熊貲繼位以後,楚國進一步強盛,長江、漢水流域的小國不斷遭到侵伐,都非常畏懼楚國。
公元前672年,熊惲殺死了哥哥即位為楚王,這就是楚成王。
楚成王非常有政治頭腦,剛即位就向百姓佈施恩惠,在諸侯中恢復舊有的友好關系。
楚成王派人向天子進貢,周天子賞賜給他祭祀的肉,並對他說,鎮撫你們夷越地區的動亂,不要侵犯中原。
楚國於是繼續對外擴張,擴地千裡。
實際上,楚國的真實目的仍然是『參與中原的政事』,給他一個『夷越』地區的霸主是不會滿足他的擴張野心的。
所以,楚國又停止了向天子進貢,並覬覦中原。
齊桓公於公元前679年稱霸,到兩國發生這次事件時,齊桓公已經稱霸十四年,天下人早已經承認這種相互關系。
楚國不向天子進貢,就是要打破一種秩序,要天子承認他的王號,不僅僅是要參與中原的政事,還有取代周王室進而擁有天下。
這對於齊國來說,是鞏固其霸主的地位還是任其向中原發展,天下人都在看著。
齊桓公伐蔡國有一個原因。
在此事前一年,桓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
蔡姬熟悉水性,搖晃船隻顛簸桓公。
桓公害怕,讓她停止,蔡姬沒有聽從。
桓公非常惱怒,下船以後,就把蔡姬送回娘家,但並沒有斷絕婚姻關系。
蔡侯也是十分生氣,就把蔡姬另嫁。
桓公聽說後更加生氣,於是興兵伐蔡。
齊國伐蔡,本來是國君之間的私人恩怨,齊國強大,蔡國弱小,因私人恩怨要問罪蔡國,用得上帶領八個國家的軍隊嗎?
打敗了蔡國,為何又進入楚國了呢?
實際上這個蔡國已經聽命於楚國,齊桓公伐蔡,不過是以蔡姬之事為借口,其根本目的就是針對楚國。
所以,齊桓公進入楚國,楚成王興兵來迎,說明楚國是早有準備的。
齊國所帶領的這七個國家,除了魯國,其他六國都是楚國向北發展劍指對象,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齊桓公的行為,就是要遏制楚國向北發展的勢頭,隻讓楚國當『荊蠻』地區的首領,不允許他來過問中原政事。
楚國人知道齊桓公來幹什麼,他們衡量了自己的實力,隻好選擇講和,暫時對外取消王號。
通過這件事情,諸侯國也進一步認可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使天下暫時維持了一種秩序。
所以不能不說這是齊國的一場勝利。
齊桓公伐楚,得到了霸主地位的進一步擴展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