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鵲見桓侯的故事
這篇文章相信我們上學時都學習過,扁鵲遊歷各國為各方人民醫病,因其藝術精湛,在經過各國時被人禮遇,請為國君看病。
扁鵲在經過齊國時便被請了進去,齊桓侯對他以禮相待。
扁鵲四次見齊桓侯,齊桓侯的病症越來越嚴重,從皮膚肌理之間到血脈,到腸胃,到骨,病重入骨藥石難醫,扁鵲看了一眼就趕緊收拾包袱從齊國溜了。
2.扁鵲見的到底是誰?
其實扁鵲給桓侯治病的故事在《韓非子》中被當作寓言引用過,隻是這個桓侯不是齊桓侯而是蔡桓侯,也就是我們課本上的那篇《扁鵲見蔡桓公》,文中用的稱呼是桓侯,與太史公的《史記》中記載的有所出入,這裡面有齊桓侯,齊桓公,蔡桓侯,蔡桓公好幾個稱呼,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那扁鵲見的這位桓侯到底是誰呢?
雖然《韓非子》的成書時間較《史記》早,看起來似乎更可能接近事實,但據考證,再根據扁鵲的生活年段,這位桓公應該是田陳篡齊後的國君田午,謚號為『齊桓公』,是戰國時期的,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位,蔡桓侯歷史上也有這麼一位,不過也是春秋時期,在時間上就不吻合。
張仲景也曾提到過這個故事,裡面也稱呼桓侯為齊侯:
”餘每覽越人……望齊侯之色”
可見前人在這個問題上就已經深究探討過。
3.古人告訴我們的道理
韓非子認為事物的發展都是漸進的,天下之間的難事必定從易處開始,天下間的大事必然是從細微之事就開始的,想要控制事物的發展方向,就要從小事做起。
從桓侯輕視小病終致丟失性命的事態發展來看,韓非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腠理,也就是苗頭,所以明智的人總是能提前預防,當不良事物還處在微小狀態時,要加以防禦。
從小處著手來治理國家的事例還有很多,有一次唐太宗讀史書,讀到舜禹要造漆器,雕飾器皿,而幾人因此勸諫的事情,太宗有些迷惑不解,他問諫議大夫褚遂良,這都是些不能再小的小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勸諫呢?
褚遂良回答,雕刻器皿雖然是小事,但是這會耽誤別人的工作,這在當時還是一種倡導奢侈享樂的風氣,是國家敗亡的開始。
雖然開始做的是漆器,到後來就會用金器去做,金器做過了還會用玉來做,這是沒有盡頭的。
所以好的大臣一定要在不好的事情開始前就加以勸諫。
唐太宗便對臣子說,我做的是恐怕也會有很多不妥當的,有的也許才開始,有的也許快做完了,不管哪種情況,你們都應當幫助我改正錯誤。
著名的事故控制理論叫做『冰山原理』,這一理論是建立在對事故和事件的實際統計基礎上的。
冰山呢,水上顯露出來的部分很少,真正的危險藏在水下,而人們往往隻看到水上的障礙,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一件事故能夠暴露出來,不管是社會事件還是安全事故,它背後必定隱藏有成千上萬的不安全行為。
社會心理學家丁·費裡德曾談起過『門坎效應』,其實這種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有的時候開了一個口子,這個口子就會被越撕越大,就像我們口中常說的老好人,他們往往樂於幫助別人,而別人開始還抱有感恩之心,但之後覺得有了事情去求老好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也就開始肆無忌憚覺得老好人應該幫他做,甚至在別人拒絕之後,心裡仇視。
所以有些不合理的,一開始就發現端倪的事情,要學會拒絕,學會杜絕。
很多時候就是我們忽略了最初的很多微小,從而步步錯,到後來事情嚴重隻能刮骨療傷。
參考文獻:
《韓非子·喻老》《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