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是現代產物?它早在二千多年前出現,商鞅是它的發明人。《網路歷史》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出門可以不帶錢,但必須要帶身份證和手機。

我們住酒店需要身份證登記、坐高鐵需要刷身份證……可以說,我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身份證。

然而,出門帶身份證不僅是現代人的『煩惱』,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

商鞅是身份證的『發明人』

秦孝公即位後,決心大力整頓去過,任用商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求新,史稱商鞅變法。

在第二次變法中,秦國廢除井田制、普遍推行縣制,決定遷都咸陽,統一度量衡制,編訂戶口。

戶口觀念的提出,意味著每個人需要有自己的戶籍憑證,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最早的身份證——照身帖便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

照身帖有專門的機構制作和發放,它由竹子打磨而成,上面刻有名字、職業等相關戶籍信息,甚至還有畫像。

無論是通行關口,還是住旅店都需要出示照身帖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而對於『作奸犯科者』,官府會其進行照身帖備案和通緝。

從這點來說,照身帖除了受當時的科技限制,無法做到全國信息迅速同步,已經初具身份證的雛形。

秦國的照身帖制度,在秦始皇建立秦朝後,進一步完善,被後面的各朝各代沿襲下去。

隋唐時期的魚符

照身帖的材質是竹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使用年限。

所以,隋唐時期對照身帖進行了改革,照身帖演變成了魚符。

然而,魚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擁有,它是朝廷官員的專屬。

因為魚符中的『符』和我們常聽到的虎符、兵符有類似的作用,可以用來調動人馬,任免官員。

魚符上記錄著官員的姓名以及相關的官職信息,分左右兩片,兩片中間有有『同』字形榫卯機構,可以契合在一起。

一般情況下,左符放在內庭,作為『存根』,而右符需要官員隨身攜帶,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魚符的材質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要求,親王、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黃金制成的魚符,五品以上官員用白銀制成的魚符,六品以下的官員用黃銅制成的魚符。

武則天時期,將『魚符』改成『龜符』,等級制度和之前的一樣,分為金龜,銀龜,銅龜。

雖然龜符因為武則天的下臺被廢棄,但也留下了金龜婿的一詞,即三品以上、使用金龜符的女婿。

明清時期的身份證

雖然魚符是金屬材質,比較耐用,但它也太過沉重,不利於攜帶。

伴隨著象牙這種珍貴優質的材料傳入,明朝廢棄了魚符,開始使用牙牌。

明朝的牙牌由司禮監督造,尚寶司檢核頒發,高等級的牙牌為象牙制品,稍次為骨制、木質,牙牌上面刻有姓名、職務等各種信息。

與魚符不同的是,牙牌不再是官員的專屬,普通的百姓也擁有自己的牙牌,隻是材質一般為最普通的木頭。

清朝時期,牙牌發展為腰牌,且腰牌上的信息更為細致,不僅有持有人的姓名、官銜等個人信息,甚至還有腰牌的用途已經持有人的面部特征,以防被他人盜用。

所以,身份證不僅僅是一張證明我們身份信息的卡片,它更是幾千年中華智慧的結晶,它蘊含的文化和精神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