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不是玉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璧有著重要的地位。《網路歷史》

玉璧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禮器,一般形狀為扁平圓形,中間有一圓孔的。

《爾雅》:『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肉是邊的意思,而好是孔的意思,可見玉璧與其它玉器的區別主要在於邊緣與孔徑的比例不同。

早在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就已發現玉璧,但仍處於玉璧發展的早期階段,有圓形、方形、雙環形多種,皆出於高等級建築遺址中。

夏商至西周時期同樣是專用於祭祀的禮器,全為圓形而不見其它形狀的玉璧,表明玉璧的形制與使用規定已經完善。

到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玉璧的紋飾和顏色都發生了相應變化,且用途也從祭祀禮器的范疇有所擴展,向日用裝飾器物等多種用途轉變。

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和氏璧、完璧歸趙等故事流傳至今,也體現出春秋戰國時期玉璧鮮明的時代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璧

《一》、玉璧形制

長期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大分裂、大發展的一個時期,由於列國經濟文化不同,使玉璧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其地位處於承前啟後的階段。

春秋時期隻有圓形玉璧一種形制,戰國時期出現出廓玉璧和重環玉璧,出廓玉璧是在春秋時期圓形的玉璧基礎上增加外邊緣的輔助裝飾物,有單側出廓和對稱出廓兩種,顯然是方便系掛,其出廓裝飾物上仍有精雕細琢的精美紋飾,圖案整體風格和圓形主體一致,如湖北當陽楊家山出土的單側出廓玉璧,玉璧上沿雕刻一隻回首卷尾虯龍,玉璧主體為谷紋,直徑約10厘米,孔徑5厘米。

重環玉璧則是在原先玉璧的內部再進行鏤空雕刻,鏤雕出一個小璧,呈現大環套小環的形制,如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出廓重環玉璧《殘》,內外環均飾有谷紋,兩環中間被鏤雕螭紋,直徑約10厘米,孔距2.4厘米。

《二》、玉璧紋飾

按照紋飾變化多樣性和之間的傳承關系,可以從時間節點來劃分為春秋時期、戰國早期和戰國中晚期等三個階段。

春秋時期的玉璧少見素面,多為陰刻圖案,青玉質地,與西周時期相差無幾,僅是圖案線條更為纖細、整體更薄,反映出工藝稍有進步,多發現於祭祀遺址和墓葬中,紋飾為夔龍紋或虯龍紋,龍在世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能祛邪、避災、祈福。

龍這種紋飾本是周王專用的圖案裝飾物,但在春秋時期列國霸主的高等級墓葬中都有發現,可見列國對周禮都有不同程度的僭越。

戰國早期玉璧主要材質仍為青玉質地,也有青白玉,雕刻工藝更加細致。

從紋飾上來看除了龍紋外還出現谷紋、雲紋玉璧,谷紋圖案有兩個來源:一是商代和西周時期的竊曲紋,這種紋飾的尾部帶有勾連,廣泛應用於同時期青銅器裝飾,二是來源於青銅器上的乳釘紋,圓形乳釘紋排列有序、大小一致,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種整齊的佈局美感;玉璧上的谷紋代表一種糧食——粟,鄭玄在《周禮》中註釋:『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表明這種玉璧具有保佑五谷豐登的作用。

又據《周禮·春官》記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可知谷紋玉璧應該與子爵的身份地位相對應。

戰國中晚期玉璧以龍紋、谷紋和蒲紋為主,蒲紋是蒲席的紋樣,均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將玉璧表明分割成等大的六邊形狀,這種等分法比谷紋壁更加精細,蒲紋寓意安居樂業,所以擁有保佑國泰民安的作用。

此時玉璧出土的數量增多、地區廣泛,可見戰國中晚期玉璧的使用范圍與使用人群迅速擴大。

從玉璧前後發展演變的關系和紋飾上來看,由最初的圓形玉璧發展為圓形與出廓玉璧同時留行,而龍紋簡化為谷紋、雲紋,隨後卷雲紋圖案減少、谷紋增多,谷紋尾部逐漸縮短變為顆粒狀,其規律是由繁到簡。

《三》、玉璧的使用

春秋戰國時期玉璧仍然具有祭天與隨葬的傳統禮制功能,此外又在西周用璧制度的基礎上發展出多種用途,在當世文獻中有較多記載。

第一,作為交往的信物來使用。

《荀子·大略》記載『問士以璧』,就是使用玉璧作為憑證來向重要的謀士征求意見,以表示自己交往、納諫的誠心。

第二,作為國家、貴族之間饋贈的禮物。

玉璧是國家祭祀重器,其承載的文化與禮制內涵相當於青銅器,相互饋贈玉璧也是饋贈國之重寶的延伸;

第三,用於進獻。

晉獻公就曾向虞國進獻玉璧寶馬,即大國向小國示好以求借道,後來一並消滅了虞國。

這從側面說明春秋時期人們的社交活動很多,玉璧是被用於傳達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一種禮儀性象征。

第四,用於誇富或炫富。

皇室貴族家藏玉璧也作為藏富的手段,從出廓玉璧具有的系掛功能來看,這種私人佩戴的玉璧同時也兼有誇富功能。

春秋戰國時期玉璧文化與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玉璧並由此產生了影響深遠的玉璧文化。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關於國之重寶級別玉璧的歷史事件很多,如楚國有和氏璧,它與隨國的寶珠隨侯珠組合形成春秋二寶,楚國滅隨國後得到這兩件寶貝,由此有珠聯璧合。

戰國時期和氏璧歸趙國所有後,秦昭襄王又想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由此演化成完璧歸趙。

這些事件甚至決定了歷史的走向,因此這些歷史事件成為典故、成語流傳至今;

其次,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佩玉行為擴展、推廣了中國古代以玉比德的文化,孔子認為玉具十一德,即仁義禮智信等等,同時期管子也論玉九德,這實為後世中國人崇玉、愛玉、佩玉的源頭;

再次,圓形有孔的玉璧影響了銅錢的制造。

東周時期的圜錢為圓形圓孔,形狀與玉璧一致。

根據形狀對比和民族學資料相互參照推測,玉璧在春秋戰國時期承擔了上流社會大額支付的功能,這些價值連城的玉璧有時就是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所以用青銅仿其外形制造出圜錢,後來為鑄造方便將中心圓孔改為方孔;

從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璧形象深受世人喜愛,在秦漢時期空心磚、畫像磚、銅鏡等諸多物品的裝飾紋樣中都能見到玉璧圖案,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有深遠影響,秦咸陽宮出土雙龍紋空心磚,環形龍中的圖案即為玉璧,漢代畫像磚也常見龍與玉璧結合的圖案;

最後,玉璧對秦漢時期乃至後世的建築形制產生了影響,對建築業來說比較典型的就是辟雍,元代陳浩《禮記集說》:『漢代儒者註經,以為辟雍水環如璧,泮宮半之』今日故宮辟雍雖為明清時期修建,但其上承西漢時期的設計模板,房屋建築坐落在一座圓形小島上,環河四周修有四座石橋。

從高空俯視與玉璧形狀一致。

玉璧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禮器,用於祭祀上天《禮天》。

春秋戰國時期是玉璧大發展的承前啟後時期,這一時期制器工藝成熟、紋飾精細華美。

春秋時期全為圓形玉璧,流行龍紋,從列國都出土龍紋玉璧的情況來看,已經開始『禮崩樂壞』;戰國時期出現了出廓玉璧和重環玉璧兩種新形式,紋飾主要是谷紋、雲紋和蒲紋。

從功能上來看,除了西周禮法所規定的祭天和隨葬外,春秋戰國時期又增加了交往信物、進獻禮物、誇富藏富、佩戴裝飾等多種功能。

這一時期玉璧的廣泛使用也促進、推廣了玉文化,孔子、管子等皆有以玉比德的經典論述,這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玉文化的源頭,並且對後世裝飾藝術、錢幣、建築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東周圜錢來源於玉璧,秦漢空心磚、畫像磚紋飾中有很多以玉璧為核心的圖案,辟雍這一禮制建築也模仿玉璧的形狀來修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