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能有一個強國可以和後來的秦國相抗衡,甚至於在國力上更勝於秦國一籌。
那在筆者看來,應該非晉國莫屬了。
晉國的首任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所以算起來,晉國也是一個姬姓諸侯國。
巔峰時期的晉國不僅位列春秋五霸之一,還曾以一己之力『
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堪稱春秋戰國時期的最強霸主。
但就是這麼一個超級強國,卻在連續經歷了數任昏庸國君的統治後,最終被三個卿大夫瓜分,從此消失在世人的眼中。
三家分晉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分封給自己的叔叔成師,而且還允許成師自行擴建曲沃《
不符合周禮
》。
正是因為晉昭侯的這一錯誤舉動,最終使得自己的叔叔成師一脈通過長達75年的爭鬥後,成功地以小宗入繼大宗,並成為晉國新的國君。
或許是因為晉國有這樣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從那時起,晉國就開始實施打壓公族扶持卿族的政策。
這樣的政策一直持續了數百年,直到晉獻公繼位後,因為驪姬之亂導致晉獻公不再相信自己的兒子,所以從那時起,晉國徹底放棄公族,開始扶持卿族。
而這樣的舉動在明君手上或許是正確的,可一到庸君或昏君,那對於國家而言,絕對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晉平公,晉國亂世的真正開啟者。
晉平公在位初年還算有些本事,先後打敗了齊國和楚國,保證了晉國的強盛不衰。
但在位後期開始沉迷於享樂之中,並將權力逐漸下放給國內的十餘家卿大夫,自己則隻顧興建亭臺樓閣並在裡面縱情歌舞。
晉成公,晉國覆滅的見證者。
晉成公在位期間,晉國的十餘家卿大夫經過激烈的爭權後最終演變為
中行
,
智
,
范
,
韓
,
趙
,
魏
六家,其中以趙家趙盾為首。
晉定公
時,范家與中行家先行宣告滅亡,因而又變成了以智家為首的四姓卿大夫。
晉靜公
,晉國覆滅的經歷者。
公元前455年,智家帶領韓家與魏家圍攻趙家,就在即將滅亡趙家的時候,韓家與魏家突然反水,最終將智家滅亡,並由韓趙魏瓜分其地《
韓家最小,分到的地也最少
》。
智家滅亡後大約四十年《
公元前403年
》,韓趙魏三家經過賄賂周威烈王後,成功從卿大夫晉升諸侯,並徹底瓜分掉晉國最後一絲領土,自此,韓趙魏三國正式建立。
韓家的悲慘現實
前面筆者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證明一件事兒,那就是韓家曾經也是一方強勢諸侯,起碼在三家分晉之前,韓家是比較強的,不然也不會從十幾家卿大夫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的諸侯。
那麼問題來了,
韓家既然這麼強,為何又會是三家中最弱的哪一個呢?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以下四個原因:
其一,農業基礎不足
著名的縱橫家張儀曾對秦惠文王說道,韓國地勢險惡,以山嶺居多,雖然擁有豐富的林木資源,但卻並不適合種植糧食。
因而一到災年,幾乎是舉國吃糠《
給動物吃的
》。
而且韓國因為糧食問題一直不能擁有強大的軍隊,而且規模也不行,就算舉國供養,也最多隻能出兵20萬。
其二,國防位置差
史料《
戰國策·秦策
》記載
『韓,天下之咽喉也』
這句話的意思不言而喻,我們如果再結合韓國的
地理位置
來看,那就更加的一目了然。
韓國的舊都城
韓原
最早時就是與晉秦爭霸的主戰場,也是第一線。
而新都新鄭又是當年晉楚爭霸的主戰場,同樣為第一線。
韓國除了擋住秦國與楚國外出的大門以外,還在魏國的領土上橫隔著,所以對於魏國而言,韓國也是一個絆腳石。
綜上所述,戰國七雄中,韓國僅在地理位置上就和三國有染,這實在是想好著都難。
其三,沒有發展機會
韓國西與秦國交接,南與楚國交接,東與魏國交接《
還有宋國
》,領土裡面還有個隨時都可能爆發的周王室。
所以即使韓國再想勵精圖治,他的發展也是很有限度的,因為無論秦國魏國還是楚國,都不是他能招惹的,而周王室他又不敢動,所以想要發展隻能去找隔壁的宋國或鄭國。
但這兩個國家背後又都有靠山,所以韓國的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其四,內部糟糕
如果說戰國七雄都是頂尖的操盤手,那韓國就連人家的最低水平都達不到。
戰國初年,三晉關系良好,秦楚齊燕也是自顧不暇,所以三晉開始抱團取暖。
在此期間魏國招賢納士進行變法,趙國選良舉賢,任官使能。
唯獨韓國還是
故步自封
,對外不肯擴張,對內不肯改變,硬生生地錯過了發展的最佳時機。
最後,春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之所以韓國最為弱小不堪,除了因為韓國先天不足《
卿大夫時就弱小
》外,更是因為韓國的地理位置與農業條件不好,同時也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機會,所以才在三晉之中淪為了最弱小不堪的那一個。
參考資料
:《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