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之中,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是唯一一部為刺客立傳的史書,其中的『刺客列傳』,一共描寫了春秋戰國時期五位刺客的故事,而其中最為著名的無疑便是『荊軻刺秦』。
那麼,除了荊軻之外,其餘四位刺客是誰,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曹沫:挾持齊桓公,替魯國討回失地
曹沫是春秋早期魯國人,以大力勇敢著稱,魯莊公對其很是欣賞,便將其任命為了將軍。
彼時,作為魯國的鄰國,齊國在齊桓公的治理下國力大增,遂開始了對外擴張,再加上魯國曾在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國君之位中支持公子糾,齊國開始攻伐魯國。
彼時,魯國國力雖不如齊國,卻也是一方大國,因此在最初的戰爭中,魯國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但齊國很快便又重整旗鼓,再度攻伐魯國。
魯莊公便命令曹沫領兵與齊國交戰,結果曹沫三戰三敗,喪師失地。
曹沫羞愧非常,主動向魯莊公請罪,魯莊公則以『齊魯強弱懸殊,非戰之罪』對其予以安慰,非但沒有治罪,而且繼續讓其擔任統兵大將,這無疑讓曹沫極為感動。
由於連戰連敗,魯莊公最終決定向齊國割地求和,雙方於柯地會盟,曹沫陪同魯莊公前往。
會盟之時,曹沫卻突然手執匕首沖上前去,劫持了齊桓公,對其說道,『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齊桓公最終被迫許諾歸還侵占的魯國土地,曹沫這才放下匕首重新站回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辭令如常。
事後,齊桓公惱怒異常,本想毀約食言,但管仲卻勸諫道,『不可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齊桓公這才將侵占的魯國土地又歸還了魯國。
曹沫此舉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源於春秋時期『禮制』尚未完全崩壞,『誠信』乃是極為重要的品質,齊桓公當眾答應歸還土地之後,便不能輕易食言。
專諸:刺殺吳王僚,助公子光奪取王位
專諸是春秋末期吳國堂邑人,伍子胥從楚國流亡吳國途中,正好見到專諸與人搏鬥,從而見識到了他的勇武。
當時,吳國乃是吳王僚當政,但公子光卻在積極謀求奪取王位,得知這一情況,伍子胥便將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吳王僚堂兄弟》,公子光對專諸十分禮遇。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吳王僚決定趁機攻打楚國,遂派兩個弟弟蓋餘、屬庸率兵包圍楚都譖城,又派叔父季子前往此晉國探查各諸侯國動靜。
然而,楚國卻出兵斷了蓋餘、屬庸退路,導致吳國軍隊進退不得。
見此情形,公子光決定趁機發難,便對專諸說了自己打算奪取國君之位的想法,專諸也認為機不可失,因而表示贊同。
次年四月,公子光置辦酒席宴請吳王僚,並在地下室埋下伏兵。
待到酒過三巡,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偷偷進入地下室,讓專諸將匕首放到了烤魚肚子裡,然後將魚獻上去。
專諸捧著魚到了吳王僚面前,掰開魚取出匕首,將吳王僚當場刺死,而吳王僚的侍衛也隨之殺死了專諸。
吳王僚死後,公子光命埋伏的武士消滅了吳王僚的部下,後自立為國君,即吳王闔閭。
為了報答專諸,吳王闔閭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並按照專諸遺願將其厚葬在了泰伯皇墳旁。
豫讓:刺殺趙襄子,報智伯知遇之恩
豫讓是春秋末期晉國人,彼時晉國國君權威衰退,權力基本落入晉國六卿手中《即趙、魏、韓、范、智、中行六家》,豫讓曾先後為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但都默默無聞,直到成為智伯的家臣後才受到重用,又因智伯對其極為禮遇,因而主臣關系極為密切。
在晉定公九年《前493年》的『鐵之戰』後范氏、中行氏被滅,晉國大權落入智、趙、韓、魏四家手中,其中尤以智氏實力最強。
晉哀公二年《前455年》,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率兵攻打趙氏,卻不想趙襄子最終勸反了韓康子、魏桓子,結果智氏反被韓、趙、魏三家攻滅。
智氏被滅後,韓、趙、魏三家不僅瓜分了智氏領土,趙襄子更是將智伯瑤的頭骨漆成飲具。
豫讓逃到深山後,念及智伯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決心殺趙襄子為其報仇,於是改名換姓,偽裝成受刑之人,裝作整修廁所的工匠混入趙襄子宮中,懷揣匕首打算行刺。
趙襄子如廁時,突然心中悸動,便將整修廁所之人拘捕審問,這才得知對方竟是逃走的豫讓,面對趙襄子的審問,豫讓直言不諱地說,『欲為智伯報仇!』侍衛本想殺死豫讓,趙襄子卻念其忠義而將其釋放。
之後,豫讓為了繼續報仇,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潰爛,如生癩瘡,又吞下炭火使自己聲音嘶啞,還剃掉了自己的胡子和眉毛,然後在街邊乞討,以致自己的妻子都沒有認出來。
在摸準趙襄子出行的時間和路線後,豫讓埋伏於赤橋準備行刺。
趙襄子過橋時,馬突然受驚,疑心有人行刺,便讓手下去打探,果然發現豫讓,趙襄子責問道,『你也曾侍奉過范氏和中行氏,智伯將他們消滅後你非但不報仇,反而成了智伯的家臣,如今智伯已經死了,你卻要為智伯報仇』。
豫讓回答道,『范氏、中行氏以普通人待我,我自然以普通人回報之,而智伯則以國士待我,我自然要以國士報之』。
趙襄子對於豫讓的舉動雖然很感動,但也知道不能再將其放掉了,豫讓也知道生還無望,便請求趙襄子將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征性的刺殺。
趙襄子便讓手下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以寶劍多次刺向衣服,仰天大呼道,『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聶政:刺殺韓相俠累,報嚴仲子屈身相交之恩
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軹縣人,素以任俠著稱,後因殺人而與家人避禍齊地,以屠宰為業。
後來,與韓相俠累結仇的韓國大夫嚴仲子來到齊國,尋找能夠幫助自己報仇之人,聽說聶政的名聲後,便有意與其結交。
嚴仲子多次前往拜訪求見,來往數次之後,在聶母壽誕之日備了酒食送去,酒到盡興之處,嚴仲子更是捧出黃金一百鎰,上前孝敬聶政的母親,但被聶政所拒。
嚴仲子便避開旁人,對聶政講了希望他幫自己報仇的實情,聶政則表示自己還有母親需要奉養,不敢隨意舍棄性命,於是嚴仲子便也不再提及此事,依舊與其相交。
很久之後,聶政的母親去世,嚴仲子又幫助其安葬,待到聶政服喪期滿後,感嘆道,『我不過是平民百姓,殺豬宰狗之輩,嚴仲子卻肯不遠千裡來屈身相交,況且以前來邀請我,我隻是因為老母在世,才沒有答應,如今老母享盡天年,我該要為了解我的人出力了』。
聶政找到嚴仲子,問明了對方仇人身份後,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
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聶政以劍自毀其面,然後挖眼、剖腹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