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悲劇,秦相范睢是第一罪人?錯:被詛咒的他是自己求死。《網路歷史》

白起是誰,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戰必勝攻必克的千古名將!

這是歷史給予的最高評價,也是白起的蓋棺定論。

但跟著這生平和過往交相輝映的,卻是白起的不得善終。

是什麼讓白起不得善終,不少人都分析過,卻少有人用職場經驗回溯白起的一生,找到真相。

白起其人能崛起,憑的是真本事。

《真本事崛起》

少年白起勤奮好學,能文能武,性格堅毅且工於心計,辦事很有主見!

成人之後為了謀取功名,白起獨闖咸陽城自薦天子門下,並在公元前294年,受到了穰侯魏冉的信任,被舉薦為

左庶長

,領兵進攻韓國,開始了自己光耀的一生!

經過一年多的戰場磨礪後,白起升任左更,奉命進攻韓國和魏國。

隨後的伊闋之戰,是白起生平第一次獨自領軍出戰,這人生第一次獨當一面,他就用斬殺韓、魏聯軍24萬人的輝煌勝利,譜寫了最早的戰神篇章。

隨後的白起,一發不可收拾,一生經歷大小70餘戰,從未敗績,憑借戰績從低級武官變成了秦國大良造,武安君。

《大秦武安君》

戰神白起聲名鵲起,卻成了東方六國死神!

三伐楚國攻鄢時,白起決水灌城,淹死十萬軍民。

攻擊魏國華陽時,斬首13萬。

攻趙決戰賈偃時,淹死降卒2萬。

攻擊韓國陘城時,斬首5萬。

長平血站趙國後,坑殺趙軍40萬人。

在這一連串輝煌戰役中,白起攻克六國大小城池90多座,殲滅六國軍隊165萬人,算是古典時代殲滅戰的最強之人。

《白起戰績》

更讓人稱奇的是,白起一生從未有敗績,按史料記載,更是以多打少的大師。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戰死的將士足有200多萬,其中大半是白起。

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能統一天下,功勞或許在六世餘烈,更多其實在白起幹的。

可這麼一個奇謀百出的名將,能在陣前隨機應變名震天下,卻依舊抵不過小人圖謀。

白起的結局是,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一起領軍救援趙國時,因為秦昭王強令出征不從,而遭遇厄運,被免去武安軍爵位,流放陰密。

身體有病的白起,無法前往流放地,不能離開咸陽。

一看白起不聽話,秦昭王二話不說,在四月就派人送白起走,不要他留在咸陽城。

被迫離開咸陽的白起,出咸陽西門,準備回老家沒地時,致命的打擊來了!

秦相范雎對秦昭王說:

白起徒流,情緒不滿,精神不振還口出怨言,這是不服啊?

聽完范雎的話,秦昭王憤怒了,立馬派遣使者,追到離咸陽10裡外的白起,賜給白起一把寶劍讓他自盡。

看著寶劍,白起哀傷地說:

我有何罪?

落得如此下場?

沉默良久後,白起恍然說:

我本來就該死了當年長平之戰,投降的趙軍數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方式將他們全部活埋了,僅這一點,我就該死了!

隨後,白起拔劍自殺了!

《長平之戰時局圖》

這就是白起之死的因果,無數史書都說白起罪有應得,說他功高遭忌。

從事後推論而言,這當然有道理,但真要考證,其實也不是那麼回事。

因為不從歷史角度解析,是不明白白起之死的真相的。

在戰國爭鋒的時代,秦國最終目標是什麼?

答案是統一天下。

這需要秦國,東出函谷關,席卷天下。

那麼戰略步驟具體如何,答案是三步走!

第一步:東出函谷關,控制天下中樞韓國和魏國,從而占據戰略主動權。

這目標,在白起伊闕一戰殺掉韓魏聯軍24萬,打得兩國戰戰兢兢後,實現了!

第二步:削弱人多勢眾面積最大的楚國,剪除掉『縱成則楚王』的威脅。

這目標,在白起攻克楚國都城,打得楚國遷都,焚毀楚國王陵,讓楚國威望大減後也實現了。

第三步:擊敗六國中戰鬥力最強的趙國,摧毀關東六國的抵抗決心。

這目標,在白起長平之戰一戰功成之後,也順利實現了。

實現了這三個目標之後,關東六國元氣大傷,秦國雖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恢復力卻比六國要強上不少,因為不擔心隨時出現的反戈一擊和四面圍攻。

這就讓秦國避免了無效的人力消耗,反而還能坐看六國內鬥。

人力資源,才是戰國群雄爭奪的根本,這是比土地資源更寶貴的資源。

這三步走得順利完成,踐行者白起功勞最大,他用最不近人情,最殘酷的方式,踐行了家國大義。

《趙國,最後的目標》

而這大義則和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國策相得益彰。

殺戮的本質,就是軍功的詮釋。

以殺敵數論功行賞是秦國的特色,人頭就是功勞,你不殺不等於沒功勞嗎?

可知白起的功勞,真就是實打實打出來的!

這麼一個功勞頂天的人物,為何會有悲催的命運。

則不得不說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5》,發生的一件事,這件事就是魏冉被罷免相國職位,范雎成了秦相。

秦國文武有別,在軍事系統內,白起擁有最高威望,但武將依舊需要文臣的襯托。

沒有前相國魏冉的提拔和信任,白起不可能獲得偌大的成就,這就讓白起的職業生涯跟魏冉交相輝映。

可魏冉的失勢,讓天平傾斜了,但還不至於讓白起靠邊站!

當時的秦昭王對於白起或許有異樣的心思,可是這心思,在白起的戰功面前,其實不算什麼。

但是當戰略目標不斷達成,白起和秦昭王的矛盾,就因為曾經的戰隊問題,被凸顯了出來。

《前相國》

這時候,恰好又是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舉國動員的戰爭,必須全力以赴。

秦昭王忍住沒對白起動手,還重用白起。

白起也不負所望,全殲趙國45萬軍隊,連克17座城池,直逼邯鄲,滅趙指日可待!

按照白起的思路,乘勝滅趙是必定的選項。

這也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軍平定上黨之後,分兵進攻的因由。

在分兵進攻的戰鬥中,白起目標明確,那就是趙國都城邯鄲。

趙國的情勢危機,引出了一個大才獻策。

這大才就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蘇代,他自請出使秦國,說服秦國君臣退兵。

一看有人願意去冒險,趙王當然答應啊,死馬當做活馬醫,不試試咋知道?

隨後,蘇代帶著厚禮去秦國,面見了秦相范睢,用一句話就讓范睢沉默了。

《蘇代》

武安君長平一戰威風凜凜,現在又圍攻邯鄲,他可是秦並天下頭號功臣啊?

這讓我為你擔心,你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但戰後估計要居其下了。

更關鍵的是,白起可不好相處哦?

這語帶提點的話語,讓范睢沉默不語,好久後才問蘇代,咋辦?

蘇代說:

趙國衰弱不在話下,勸說秦昭王暫時同意議和,可以剝奪武安君的兵權,這樣你的地位就穩固了。

范睢一聽,有道理啊。

於是建議秦王說:

秦軍苦戰太久,需要休整,不如罷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

秦王一聽,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建議,要趙國割讓六城兩國和談。

從這個角度看,或許大家會尋思,這不是錯過良機嗎?

其實這道理,秦王懂,但他就是不願意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由此才強令白起退兵允許割地求和。

《秦昭王》

秦王的算計如此,如果一切順利,其實也不會出大問題。

但趙國不是安分國度,而是戰鬥國度啊!

和平並沒有來,戰爭在不久後的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九月又一次發生了。

好巧不巧的是,當時的白起確實臥病在床,實在無法出陣,於是領兵大將變成了五大夫王陵,目標依舊是邯鄲城。

這五大夫王陵水平比白起次多了,損兵折將戰況不利,弄得秦昭王不斷支援,依舊打不下來!

打不下來咋整?

秦昭王想到了白起。

隨後一紙調令來到白起面前,這下白起心裡不痛快了!

為什麼啊?

當初我說一鼓作氣滅趙,你卻要我退兵,現在不好打了,就找我,真當我沒脾氣啊?

這就讓兩人本就有的間隙,矛盾更大了。

心高氣傲的白起,不肯乖乖聽話,就跟秦昭王分析說

:邯鄲不容易打啊,現在救援趙國的諸侯軍隊都在路上,這群諸侯都深恨秦國,我們雖然長平大勝,但損失也很大,跋山涉水去遠征邯鄲,如果被其他諸侯的軍隊內外夾擊,秦軍必定會失敗。

趙國雖然兵敗,但民心士氣因為之前的慘敗空前統一,這仗不好打,也不能打。

切實地說,這算謀國之言,不算惡語,秦昭王也明白,但依舊不願放棄。

《范睢》

然後,他派了另一個人去勸說白起,這人就是應侯范雎。

面對秦昭王,白起尚且客氣地拒絕。

這次面對應侯范雎,白起那是一點面子也不給,幹脆地拒絕了。

這下,就讓君王和相國都生氣了!

一點面子不給,你真以為自己是誰?

白起的傲氣,是憑本事來的,但君王的傲氣,是憑身份來的。

兩人杠上了,秦昭王也不服輸了,派王齔代替王陵指揮軍隊,意圖扳回一局。

誰曾想,這王齔也敗在了信陵君和春申君統帥的數十萬聯軍手中。

一敗塗地的戰果,本就讓秦昭王鬱悶,恰在這時候,又聽見白起的怪話

:秦王不聽我勸,一味進攻邯鄲,結果如何?

這話傳到秦昭王耳朵裡,當然刺耳啊。

為了挽回面子,秦昭王又派范睢去勸說白起領兵出征,這其實是秦昭王最後的退讓和警告。

但白起咋做的?

答案是連范睢的面都不見,直接拒絕了。

這下,秦昭王終於爆發了,決定流放白起,讓他回老家。

由此,才有了後來的故事,害人精范睢用一句:白起心懷不滿,如果真要跑去了別的國家,將來必定禍害秦國。

《白起之死》

這話,讓秦昭王堅定了殺白起的心思。

是啊,一個攻必勝戰必克的戰神,如果真成了敵人,麻煩就大了!

這就是白起之死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白起犯下了三大致命錯誤。

第一個錯誤,不該跟領導頂牛。

對一個組織或者一個國家而言,在關鍵的決策時刻,跟領導唱反調是非常危險的。

當領導三令五申強調事態嚴重性時,下屬一定要重視,賣味可以,但關鍵時刻一定要頂上,要用全部的精力和時間,完成即便自認為不正確的事情。

因為下屬和領導的位置是不同的,思考也是不同的,信息差讓兩人認知有差距。

這就讓下屬自認為的正確,或許不正確。

從這角度看,白起打仗那是一等一猛人,但情商這塊卻欠妥。

如果秦昭王不用白起,仗打的特別順利,白起還能活,但凡有波折,等待白起的就是厄運,這就如三國時的田豐之死一樣,是面子問題。

《或有真情》

第二個錯誤,不能得罪小人。

白起之死,最大誘因是秦相范雎的話!

范雎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的遠交近攻戰略,成了秦國最後能稱霸的關鍵,算是一個擁有政治遠見的人物。

但這范雎政治遠見雖強悍,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一個才華和胸襟不匹配的人。

按理說,白起和范雎並沒有直接矛盾。

一個是憑軍功,一步步走上巔峰的武將。

一個是憑才華,征服君王大腦的相國。

兩人道路不同,平時也沒過節,如果白起不是盛氣凌人對待范雎,或許也不會遭遇惡語。

是什麼讓這兩人反目?

答案是口條發達的說客蘇代,這蘇代用一番言語,曲解了兩人關系,也讓范雎起了爭強好勝的心,就讓他有了陷害白起的理由。

第三個錯誤,白起功利心盡。

這話說的有點玄乎,但確實是白起那一刻的心態。

曾經的戰神,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封刀,我願意相信他是認真反思過了的。

長平四十萬冤魂讓他徹夜難眠,也讓他不斷生病,這在古人看來或許就是詛咒。

放下屠刀後,自裁而死對白起或許是一種解脫。

因為,如果他不自願,憑借白起的威望,就算昭王賜劍命他自裁,他也可以抗命。

這也可以從白起的遺言看出來:

我本來就該死了當年長平之戰,投降的趙軍數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方式將他們全部活埋了,僅這一點,我就該死了!

這是戰神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懺悔,為了被坑殺的趙軍,或許也為了自己能解脫。

戰神悟道的背後,是懺悔和贖罪,何嘗不是人性的回歸。

因為戰爭和殺戮,總是不好的。

《喝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