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始祖子貢:與天下諸侯平起平坐,將孔子推上聖人之位。《網路歷史》

導語:商業一直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也有著很多傑出的商業人物,但較少被世人了解。

為了歸納這些源自古代先人的商業智慧,以啟示當下,『礪石商業評論』專門策劃了《中國古代商業人物》系列,以饗讀者。

本期人物是儒商始祖子貢。

劉黎平 | 作者

在亞洲東方廣闊的歷史舞臺上,有一個巨大的身影始終無法繞開,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教育民生哲學,都在這個巨大身影的俯視之下。

這個身影,就是孔子。

在中國,一說到聖人,第一就必須想到孔子,這是沒有爭議的。

以孔子的思想為框架,中華民族乃至東亞一些國家的方方面面無不在這個框架之內,不隻是相關,更是相生。

之所以成為聖人,靠的是高遠的智慧,高尚的人格,超凡的目光,超前的指引,給一個民族塑造性格,給一個國家樹立品味,然後幾千年都朝著這個方向走,雖然到了近現代,其光芒在減弱,其影響力不再專有,但還是始終有著深深烙印,並且其生命還是在不停生長。

然而,有沒有想到,在具備這一切條件的同時,是不是還需要團隊的操作?

甚至商業影響力的推動?

聖人不是自然而然地產生影響,而是需要外力的推動。

答案是肯定的,必須有團隊,必須有商業元素的推動。

孔子的影響力之所以震古爍今,除了他本人具有的聖人品質之外,還有其他推動元素。

推動孔子走上聖人的是什麼力量呢?

儒門弟子,天下巨賈

孔子是中國古代理所當然的聖人,而在他成為聖人的道路上,是不是就他一個人摸索奮鬥出來的呢?

司馬遷那裡有答案。

《史記》之『貨殖列傳』給出了答案:『夫使孔子名佈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讓孔子大名揚於天下的,是子貢前前後後努力的結果。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孔門十二哲之一,衛國人,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比孔子少三十一歲,生於公元前520年。

這一年,東周王朝發生兵亂,周天子王子猛憂懼而死。

真正到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程度。

孔子終其一生,都要恢復禮樂制度,要打造一個極高的境界:『仁』。

所以他對於弟子的要求,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並不在意他們能不能建功立業,能不能在現實的政治軍事舞臺上呼風喚雨,力轉乾坤,而是要求在精神境界上有著高度的契合。

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畢生窮守貧民窟《沒有任何誇張和比喻,真的就是貧民窟》,貧困到『一瓢飲,一簞食』的顏回,才是他眼中學霸級別的弟子。

顏回死後,每當有人問孔子:你最得意的學生是誰,孔子就會老淚縱橫地說:是顏回,可惜死了,可惜死了。

其實,顏回的一生,除了贏得老師的好口碑之外,沒有任何建樹,沒有任何功業,如果不是孔子替他宣傳,他就是默默地死在窮巷陋居的普通人。

而對於那個炫目多彩的端木賜,孔子卻沒有很多贊譽。

孔子嫌棄子貢的地方,似乎是他的經商。

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過他:『賜也不受命,臆則屢中』端木賜不接受天命,憑著自己的想法去判斷行情,進行投資,屢屢能夠獲利。

這樣的評價,不算差評,也不算好評,孔子承認子貢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是似乎不太贊同他從事這個行業,從『不受命』這句嘆息就看得出來,儒家歷來主張人要安天命,守天命,不要去刻意改變個人的境遇,但子貢就不太安命。

孔子在閑談中流露過想要致富的想法,為此當個馬車夫也行,但還是不強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一句『不可求』,說明孔子在這方面沒有執著的追求,隻是不否定求富,但自己不刻意去做。

而子貢在這方面,則跨出去很遠很遠,超出了老師對他的預期。

子貢的經商活動,是在曹國和魯國之間,『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曹國的國都,是今天的定陶,當時的天下商業中心。

與子貢同時代的范蠡,比子貢大16歲,其商業活動范圍也在這一帶。

他們之間的軌跡,應該是有交集的。

而魯國雖然是天下的禮儀之邦,但在經商這一塊上也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那裡的人們『好賈趨利,甚於周人』,喜歡商業,爭奪盈利,比東周人都還要厲害。

子貢具體經營什麼項目,已經無從得知了,應該是根據各類商品物資的價格集散情況,高出低進,利用季節差,價格差,大獲盈利。

范蠡是巨富,子貢應該也是在財富排行榜上,具體數額多少,不可能有統計,但是有描述,『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能有龐大的車隊,豐厚的禮物和諸侯王公們來往,並且在禮節上也是對等的,『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沒有海量的財富,是做不到的。

關於子貢商業經營的直接描述,隻能到這裡了,由此而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從而能將老師孔丘推上聖人的位置。

成立智囊團,周旋於諸侯王公之間,乃至改變春秋局面

子貢不隻是在商業上表現出驚人的經營智慧,更是在政壇散發出令人炫目的魅力和魄力。

關於春秋戰國時代商人改變諸侯國格局的事例,我們往往想到的是呂不韋,其實,子貢所產生的影響,不在呂不韋之下。

很湊巧,呂不韋也是衛國人。

還有商鞅,吳起,都是衛國人。

史書裡的子貢,完全不局限在孔門弟子的身份上,他也是一個巨賈,更多的是一個外交家。

誇張一點說,公元前五世紀中葉的諸侯版圖,被子貢以一己之力給改變了。

在公元五世紀中葉的東周王朝版圖上,晉國應該是最強大的,齊國和晉國算是並列,魯國在一天天滑落,遭受齊國的打壓,吳國在興起,正打算進入中原圖謀霸主的位置,已成為吳國附屬的越國正在埋頭做作業,試圖報仇。

晉、齊、魯、吳、越五國之間,正在經歷微妙的變化。

我們盡量壓縮一下來描述這個過程。

子貢的使命就是撬動這些變化,加速這些變化,最後徹底變化版圖。

首先,是齊國的權臣田常帥師攻打魯國,而子貢的老師孔子是魯國人,孔子要求子貢解決這場危機。

子貢必須利用諸侯之間的矛盾,去轉移這場危機。

他先找到田常,拋出一個國際關系理論,『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有內患的就攻打強國,這樣就可以耗空國內的敵對力量,從而有利於自己把控局勢。

反之,有外患的就應該攻打弱國。

顯然,魯國不是強國,齊國必須選擇攻打一個強國,才能化解危機。

而這個強國,最好是吳國。

子貢的這一番說辭,中了田常的心意,因為他想要全盤操控齊國,但國內很多大臣不服,同時,吳國是南方的諸侯國,正在冒起,很快就將是齊國的威脅,將吳國打回南方去,應該就是齊國的重要戰略計劃。

田常被說服了,問題是怎麼才能讓吳國找上門來主動開戰。

接下來,子貢南下吳國,選擇了吳王夫差最想要的那塊蛋糕:北上中原稱霸。

想要北上稱霸,就必須打擊北方的強國齊國,而齊國正在侵略魯國,你興師北上救援魯國,恰好就以這個名義打擊齊國。

夫差動心了,但擔心越國襲擊後路。

子貢說願意替夫差解決後顧之憂,於是再南下到越國,跟勾踐說:隻有吳國北上交戰,你才有復仇的可能性,所以你要向吳王表忠心,表示自己是吳國最堅定的後方。

勾踐照著子貢的主意做了,派大臣文種到吳國去表忠心,於是吳王安安心心地北上討齊。

最後,子貢到了最北邊的晉國,提醒晉王說:吳國要北上威脅您的霸主地位,您要做好防備。

於是,提前得到情報的晉國嚴陣以待。

子貢為了拯救魯國而制定的這個大計劃,很準確地拿捏住了五大諸侯國的期待和恐懼心理。

北方諸侯對南方諸侯的防備,南方諸侯國的虛榮心和稱霸企圖,以及彼此之間的不信任,子貢通過讓他們主動出擊,朝著各自的目標前行,調動他們的貪婪,刺激他們的驚懼,從而把整個版圖都撬動起來。

結局就是,吳國擊敗齊國,意猶未盡,繼續北上打晉國,結果敗於晉國,於是回頭,但是遭越國襲後路,於是滅亡。

史書贊嘆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這個政治軍事大項目的周期是十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項目初始目的是要保存魯國,但做成的效果是,改變了春秋時期天下格局。

這個過程,不知道史書有沒有做過藝術加工,五大國君有沒有可能被子貢玩弄於股掌之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該計劃迎合了各方客戶的心願,又讓各方始終按照自己的時間表運轉。

子貢在外交上的巨大影響力,不可能不對他的老師孔丘帶來有利的影響。

聖人的誕生,子貢出力最大

關於子貢用自己的力量推崇老師,史書是有記錄的。

最明顯的莫過於一次辯論。

子貢長時期在魯國和衛國擔任國相,頗有影響,一方面是商場精英,另一方面又是政壇驕子,他的光芒覆蓋之處,不免會讓人覺得他超過了老師孔子。

這種觀點頗有市場,例如魯國的實權派人物叔孫武叔,就公開說『子貢賢於仲尼』,即子貢比孔子強。

這一類的言論,確實在當時有很大的接受度,因為就表面而言,子貢拿得出手的成績確實比孔子多,也更容易被世俗所肯定。

子貢慌忙打了一個比方,好比一座建築物,我的外墻就隻有肩膀那麼高,裡面的一切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我恩師孔子的墻有幾丈高,一般人根本看不到裡面豐富和美好,『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

他用一個比喻,奇妙地道出了老師的偉大為什麼不被人看到,那是因為維度太高,一般人的認知涉及不到。

在讀《論語》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子貢這個比喻是理所當然的,卻不曾代入那個年代,設身處地去想想那時候的社會心理,一個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處處開花的優秀弟子,一個是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老師,短視的人們更膜拜那個在各方面都優秀的學生。

所以子貢才費力地辯解,可見他當時的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這種在貴族隊伍裡的辯解,其實就很好地推高了孔子的地位,邏輯是這樣的:我都這樣優秀了,我老師的優秀更不可想象。

同時,子貢能和天下諸侯平起平坐,在他帶著豪華車隊穿梭於晉楚齊魯吳越等國的時候,他顯赫的身份上帶著『孔門』的標記,無形當中也提高了孔子的身份,更何況在各個外交場合,他必須要屢次提到自己的恩師。

子貢有著商人的低調,從不把自己置於恩師之上,從不去質疑恩師心中最愛的那一位師兄,在師生互動當中,子貢總是恰如其分地挪出位置給別人,例如有一回孔子問他:『你跟顏回誰更優秀?

』子貢的回答很讓孔子滿意:『我怎麼敢跟顏回相比,顏回聞一知十,我不過聞一知二』。

師徒之間的配合很默契,老師知道這位學生是在世俗功利上最有成就的,但是礙於你商人的身份,我不能太捧高你,以免讓孔門有財團的銅臭味,要保持學術的純潔性,所以子貢每次高談闊論時,孔子總會適度打壓,『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子貢也不覺得委屈。

子貢又有著商人的務實風格,盡管老師偶爾地不待見他,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為整個團隊服務,尤其是關鍵時期化解危難。

當年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遭遇圍困,缺衣少食,四面豺狼,盡管團隊裡面隻有孔子和顏回表現得最有風度,然而,最終搬來救兵的卻是子貢。

子貢以自己的影響力,使楚昭王興師前來解圍,成功救出孔子。

子貢被譽為儒商之祖,他的出現,其歷史意義在於增強了儒家學說的說服力。

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對儒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誤會,認為儒家迂腐,不變通,繁文縟節,徒耗人力物力,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子就是這麼指責儒家的,總之,很多人認為儒家不實用,作為精神導師還行。

但子貢的出現,很好地撐起了儒家在經營方面的高度,在孔門,照樣能出家財萬貫、出將入相的人物。

儒商並不是儒和商的簡單相加,而是儒作為大框架,商作為產出物。

儒和商並不矛盾。

所以說,子貢這個歷史人物,他的價值不隻是商業經營價值本身,或者說留下什麼經營之道,而是豐富了儒家的內容,也豐富了商家的內涵,也促使後人更加深入去挖掘探索儒家,認識到儒家深邃淵博的一面,從而構建具有中華特色的商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