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有意思 ───
第21篇
如果你回到當年的趙國,能否做到像藺相如一樣完璧歸趙?
我想恐怕商鞅、張儀、范雎亦不可為。
藺相如雖然隻是帥才,還不是相才,不能幫助趙國中原崛起,擴土千裡,但是將相和睦,保趙國二十年太平。
發生在藺相如身上的故事,遠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1
脫穎而出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
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
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
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
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
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
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
——《資治通鑒》周紀四
秦王提出以十五城換和氏璧,這擺明了陰謀嘛。
給換吧?
怕有去無回,楚懷王都能被你們扣下,你們啥缺德事幹不出來?
不換吧?
怕秦國以此為借口發飆。
這讓趙國左右為難,趙王召集廉頗等大臣商議,都沒有想出更好的應對之策。
繆賢舉薦他的舍人藺相如。
趙王問:何以知之?
當年公叔痤臨死之時推薦衛鞅,讓魏王以國相托,魏王憑什麼相信?
從商鞅到張儀,從范雎到藺相如,都是貧民出身,只要能顯示出才華,馬上就能被提拔重用。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關鍵是你要通過事情,顯示出你的才華。
而繆賢舉薦藺相如,有言之鑿鑿的證據。
有一次繆賢獲罪,想逃亡燕國。
藺相如也問了相同的問題,『何以知燕王?
』。
繆賢說:『當年我跟著大王跟燕王會面,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
藺相如覺得繆賢太天真太naive,說:『趙強燕弱,你在趙王得寵,所以燕王看中你。
如果你因畏罪逃到燕國,燕國怎麼會為了失勢的你,而得罪強大的趙國呢?
一定會把你綁起來送回趙國。
你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還有可能僥幸逃脫』
繆賢從其計,果然其罪被赦免。
即便現在,很多在大公司的高管,因為位高權重,身邊攀附者眾多,自以為做什麼事都行。
當他離開原崗位之後,發現人走茶涼,那些許諾支持你的人都不見蹤影。
春秋戰國,群雄逐鹿,英才輩出,有的人平時不聲不響,關鍵時刻,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我們的人生沒有那麼波瀾起伏,但在一些命運轉折的關鍵時刻,如果有這樣的高人指路,將會少走多少彎路啊。
藺相如就是這樣的高人,既然能夠給繆賢指路,那一定也有辦法給趙王指路。
2
完璧歸趙
藺相如見到趙王,拍著胸脯承諾帶和氏璧入秦,如果換不來十五城,完璧歸趙。
這一年是公元前283年,十三年前,楚懷王病死在秦國。
一個國君都能被秦國不講信用無辜扣留,更何況殺一個使臣,強奪和氏璧。
敢隻身負壁入秦,藺相如膽大過人。
要知道,後世荊軻刺秦之時,隨從是殺人不眨眼的秦舞陽,見到秦王也抖如篩糠。
藺相如一介書生,赤手空拳,有如此膽魄,這個即使是商鞅、張儀亦不能比。
話說藺相如來到秦殿,把和氏璧交給秦王。
秦王笑成一朵花,傳給美人和大臣看,群臣歡呼萬歲。
藺相如一看,你這不誠心啊,就說:『大王,壁雖美,有瑕疵,請我來指給您看』
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結果藺相如靠在柱子旁,高舉著和氏璧,『怒發上沖冠』,橫眉冷對秦王指,講了一番大道理。
秦王趕忙勸止,哎呀別別別,你這小暴脾氣,急啥,那什麼,左右來,把那十五城的地圖拿來。
藺相如知道這是緩兵之計,所以接著說:『趙王送壁之前,齋戒五日。
大王應該齋戒五日之後,大擺宴席,弄個隆重的儀式,在線直播,隆重交接』
秦王琢磨,霸王硬上弓不行,諒你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就同意了。
秦王吃了五天素,搞了個隆重的發佈會,準備接收和氏璧。
結果藺相如卻說:『秦國從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主,都說話不算數。
我早就把和氏璧送回國了。
秦國強大,趙國弱小,秦國先割讓十五城給趙國,隻需派一個使臣,趙國立即獻上和氏璧,絕不敢欺瞞秦國。
我的發言完了,你們要想把我煮了,就趕緊燒開水吧』
《史記》記載了最有趣的一句話:『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
估計是秦王被氣樂了。
要麼就是秦王本來就知道藺相如不會輕易就范,本來就是打算借口要發飆。
行啊,咱也見過和氏璧長啥樣了,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放了藺相如。
能夠完璧歸趙,藺相如機智過人。
這裡有一個問題:既然是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趙國,為何不剛開始就拒絕秦國的以城換壁的要求?
或者,為何不剛開始就讓秦國先交城池,再交出和氏璧呢?
藺相如說,如果剛開始不答應秦國,『曲在趙』,秦國如果不給城,『曲在秦』。
藺相如舍命送壁入秦,甚至都把和氏璧交到秦王的手上了,這是徹底地把趙國的姿態做足了。
這樣你還不打算交出城池,那錯就不在我趙國了。
3
澠池相會
敢以命相搏的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被拜為上大夫。
最終這筆買賣也沒做成,秦國本來也從來不會做買賣,隻會明搶。
秦國第二年伐趙,拔兩城;第三年伐趙,拔石城;第三年取光狼城,斬首趙軍二萬。
完璧歸趙也抵禦不了秦國迅猛的攻勢。
弱國無外交。
趙國面對強秦如此不堪,這更凸顯出藺相如的氣魄和膽識,當然,他更敢玩的還在後頭。
公元前279年,秦國打算戰略南移,主要攻伐楚國,所以打算與趙王修好,在澠池相會。
秦國有囚禁楚懷王的劣跡,所以趙王本人不願前往。
但是廉頗、藺相如說不去顯得趙國怯懦,而且這是與秦修好的重要會盟,國君一定要去。
藺相如陪同前往。
秦王酒酣耳熱之際,說:『聽說趙王音樂玩得好,請奏瑟』。
趙王就即興來了一段。
結果秦國史官就寫下一段『
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
藺相如上前,說:『聽說秦王架子鼓敲得好,請奏盆缻』。
秦王大怒,你開什麼玩笑。
於是藺相如拿著瓦盆,靠近秦王跪著再次請求。
《注意這個動作細節,這不是再次請求,而是逼近目標》
秦王當然不同意,藺相如說出了那句千古名句:『
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
秦王左右有龍虎衛士,藺相如一介書生,不可能近身秦王,但是這種不要命的勁頭,要灑你一身血惡心你,秦王也覺得無趣,於是隨意的敲了一下缶。
藺相如就讓趙國史官,也把這光輝燦爛的事情記錄下來。
在會盟禮儀上,藺相如為趙王掙足了面子,再加上趙國在邊境陳兵以待,秦國本來也打算修好,所以秦王沒有發飆。
回國之後,因為相如的功勞大,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4
將相和
廉頗一介武夫,不服氣,俺這軍功是出生入死掙下的,藺相如一個耍嘴皮子的,居然排在我前面?
等我見到他,唾他滿臉花。
藺相如聽說,到處躲著他,下人都覺得他太窩囊。
藺相如於是有了一番高論:
相如曰:『子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至門射罪,遂為刎頸之交。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一貫簡潔,但這一段大段引用了《史記》原文,因為司馬光很看重藺相如的觀點,就是將相和。
藺相如說自己連秦王這種大BOSS都不怕,怎麼會怕廉頗?
隻是因為兩虎相鬥必有一傷,趙國受損啊。
國家安危事大,個人榮辱事小,藺相如為公舍私,有大義。
要知道,一代名將廉頗是出了名的暴脾氣,後來當趙王派樂乘取代廉頗之時,他直接打跑了樂乘,自己逃到魏國。
古之名將,很多都恃才傲物,不把一般人放在眼裡,但處處得罪人的廉頗,居然能夠被藺相如降服,主動登門,負荊請罪,結為生死之交,足以說明藺相如有大德大才。
藺相如國士無雙。
在之後的歷史舞臺上,藺相如少有出場,隻是在最後病危之際,勸諫繼任的趙孝成王不要用紙上談兵的趙括。
可惜的是,這最後一計趙王沒有聽從,結果丟了趙國四十五萬將士的性命。
歷數藺相如智勇雙全的高光時刻,一是完璧歸趙,二是爭禮澠池,這兩次以命相搏的氣魄,掙得自己的名望,贏得對手的尊重。
看似隻是一些禮儀之爭,但在國家層面,就是國威之爭,所以趙王會拜藺相如為上卿,甚至排位在廉頗之上。
因為有了藺相如、廉頗這樣的忠臣良將,秦國才不敢輕易侵犯趙國。
5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不是那些安坐在後方叫囂著死戰到底的腐儒,而是真正面對秦王據理力爭的死士。
就像司馬遷說的,死不難,難的是處於死地,臨危不亂,威信敵國。
如果你是藺相如,你能做到嗎?
而且掙得如此大功的人,還能夠不居功自傲,將相和,恐怕隻有藺相如一人。
一個人如果沒有這種大智大勇,是無法勝任這種千斤重擔。
所以司馬遷才會說,相如名重太山。
說風涼話容易,臨危不懼極難。
比藺相如聰明的,不如他勇敢;比他勇敢的,不如他有大格局。
藺相如為何能夠做到這麼完美?
我覺得就一條,他無私。
他沒有私利,沒有私名,甚至沒有私命。
因其無私,所以智勇雙全。
行坦蕩路,做磊落事。
與諸君共勉。
如果你是藺相如,你能做到完璧歸趙嗎?
藺相如膽敢當面呵斥的秦王,他的個人史幾乎就是半部戰國史。
他是誰?
且聽下回分解。
北山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