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應該會知道,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管仲,除了他助力的齊桓公當上春秋五霸的首任霸主的豐功偉績外,其實更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開創了貿易戰的先河。
《管子.輕重戊篇》中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桓公正值意氣風發,想一統江湖的第一道障礙便是日益強大的鄰國魯國和梁國。
其時,魯梁兩國紡綈業發達《綈:厚綢子,蠶絲作經,棉作緯》,產品在各國也很受歡迎。
管仲以此為突破口,下了一道政令,齊國不許紡綈,並提議齊桓公小白帶頭穿綈,並令群臣效仿。
在齊桓公和臣子們刮起的『穿綈』風下,百姓們紛紛跟進潮流,買不到齊國的綈,一時間齊國人都穿上了魯梁綈。
隨著需求端不斷地擴大,綈供不應求,價格便水漲船高,魯梁國貿易商們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魯國農民看到有利可圖,開始棄糧紡綈,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種綈隊伍和紡綈大軍中來。
魯梁國暴富了,拉大了和齊國的順差,魯梁國君開始膨脹了,『天下竟有如此的好買賣,這可比種糧來錢快』,於是政策向紡織業傾斜,激勵更多紡綈工就業,而糧食的缺口,則由齊國的進口糧補齊。
魯梁國的好日子過了一年多。
城市中行人摩肩接踵,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太平盛世之繁華躍然於市上。
而預謀已久的管仲,卻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收網的時候到了。
於是管仲讓齊桓公改穿帛《帛:絲織品總稱》,群臣從之,並下了一道政令,禁止進口魯梁綈,禁止出口糧食。
『穿綈』風刮了一年多,綈織品的價格又居高不下,在齊桓公的引領下一股新潮流–『穿帛』風興起了,齊國百姓又紛紛改以穿帛為時髦。
魯梁國的商人囤積的大量綈織品一時間斷了銷路,價格斷崖式下跌,國內糧價飆升,而最恐怖的是,十個月之後,魯梁百姓沒飯吃了,餓殍遍野。
盡管魯梁國君趕緊下令,棄綈務農,但民不可一日不食,糧食的產出又尚需時日,遠水解不了近渴。
管仲瞅準時機下了佈局中的最後一道政令,降低國內糧價。
於是乎,魯梁國百姓紛紛湧入齊國,二年後,十之有六歸順齊國。
『就這樣被你征服,喝下你藏好的毒』,魯梁國君此時才算徹底的明白。
三年後,魯梁向齊國稱臣。
此後,管仲如法炮制,先後以買鹿制楚,買狐降代,買兵滅衡的手法,臣服了楚國,代國,兼並了衡山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奠定了其江湖盟主之地位。
故事講到這裡,除了驚嘆於管仲的天縱奇才,也許更多的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何管仲的策略屢試不爽呢?
此問題太大,需抽絲剝繭,由淺入深地一一分析。
《管子·國蓄篇》說:五谷食米,民之司命《決定民眾生死》也。
黃金刀幣,民之通施《通貨》也。
故善者執《掌握》其通施以禦《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
也就是糧食和貨幣是國之根本,控制好,民力就可充分發揮,國家得以富強。
而如何控制呢?
管子以輕重理論作了回答。
《管子·輕重乙篇》:”粟重而萬物輕,粟輕而萬物重。
“,即谷與萬物的關系是,谷重萬物相對輕,谷輕萬物相對重。
『粟輕而萬物重』,當魯梁綈貴的時候,相比而言糧食就顯出便宜來,因為齊國不能紡綈,而空出的紡織農民則就會種田,種的人多了,糧食價格便會下來,不僅豐富齊國糧倉,還可適當出口,創點外匯。
雖然,從投入產出比來看,短期來說魯梁國確實占了便宜,而齊國吃了虧,而形成了順差。
長期來看,魯梁國卻丟了國本——糧食,只要齊國一斷他們的糧,就算再好的綈,它也不能當飯吃呀,被掐住命脈的魯梁俯首稱臣隻是時間問題了。
而魯梁綈不是必須品,它可以用帛或其它紡織品替代,並且也不是易耗品,人要天天吃飯,而不必天天換新衣,即使舊了,將就一下也可以穿。
所以齊國可以毫不猶豫地斷了魯梁的綈,而無任何損失。
頃刻間把一場看似平等的貿易來往,變為單方面的經濟制裁,而魯梁則毫無還手之力。
此時,便成了『粟重而萬物輕』了。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充分地明白,總書記掛在口邊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了吧。
有人可能會說,魯梁國可以找別的國家買呀,是可以,但運輸成本,運輸時間要考慮呀,而且誰又能保證別的國家不會坐地起價?
魯梁國如何扛得住啊。
《是不是聯想到了歐盟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關鍵時期齊國又往魯梁的傷口上來了一把名叫『糧食揮淚大甩賣《僅限國內》』的鹽,為了活下去,魯梁國不出現難民潮而湧往齊國才是真的奇怪了。
對於農耕文明而言,人口就是生產力,人越多創造的財富越多,國家就越強大。
那從貨幣的角度來看,又如何理解呢?
《管子·山至數篇》這樣說道:『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即貨幣與萬物的關系是,貨幣重萬物相對輕,貨幣輕萬物相對重。
『幣重而萬物輕』,在齊魯貿易最繁榮時,魯國賺的錢多,老百姓荷包暖和了,糧食相比而言就顯得便宜,其它的消費娛樂,花點錢也不太在意,一旦貿易暫停,出口受阻,賺不到錢,荷包漸漸癟了時,發現糧食也貴了,加上糧食禁運,糧價攀升,溫飽都難以解決,消費娛樂就更不敢花錢了,這便是『幣輕而萬物重』的道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控制好貨幣和糧食,才是國之本。
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多存錢,多存糧,在經濟形勢不好時,才可以拿出存錢和存糧,渡過艱難時刻,這也就是輕重平衡理論。
2.不能靠單一商品的暴利去支撐一國的經濟。
一旦暴利不再,這個國家的經濟就很危險。
魯梁的綈,楚國的鹿,代國的狐皮,衡山國的兵器,都是因為短期的暴利,而導致這些國家忽視了農業,而著了管仲的道,導致經濟崩潰。
3.必須品一定要保證,量力發展可替代品。
必須品是什麼?
農耕文明是糧食,黃金(或白銀》,武器《國防層面上,因篇幅所限沒有展開的『買兵滅衡』的故事,就是衡山國因失去了武裝而被齊國吞並的故事》。
一個國家除了最基礎的保障外,還需要衣服,車馬,娛樂業,住房等,對經濟生活進行補充與提升。
這些可以認為是生活的一部分,雖然不能完全沒有,其多少隻是生活質量的差別,而不至於活不下去。
不管如何,不能影響必須品的保證。
問題二:為什麼魯梁的糧食危機而導致的經濟崩潰的前事,沒能成為齊國、代國、衡山國的後事之師呢?
答:農耕文明中通迅遠不如現在發達,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還是在幾百年和上千年後了,所以受教育的人很少,知識的普及率也還很低,不可能象今人一樣,拿出手機,動動手指就可知天下大事,更何談在評論區參加討論交流而提高自己的認知。
而像管子那樣的天才,孔子、老子那樣偉大的思想家則更是寥若晨星。
《管子》的成書年代也肯定晩於這些事件發生的很多年後,所以這些國家的君王也很難理解管仲的戰略精髓。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這些國君的目光是短淺的,因為人性的貪婪,他們隻看到眼前的利益。
單從這一點上來說,也是值得我們現代人警醒的。
現在距管子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兩千多年了,中國已由農耕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了,由封建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了。
但經濟規律卻沒有隨著世界的滄桑變化作出任何的改變,管子的很多思想與案例在今人來看,依然有很深刻的借鑒價值,猶如那遠在天際的北鬥星在黑夜中給人指明了方向,穿越時空的真知灼見永遠閃耀出智慧的光芒。
在感嘆一個偉大的先哲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到處於當今世界,如何來看待今天之經濟。
管仲紀念館位於淄博市,展示天下第一相——管仲生平事跡、《管子》思想以及歷代宰相文化的專題紀念館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創不易,歡迎點贊,關注,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