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中趙國沒有換將,廉頗對白起,最後誰會贏?《網路歷史》

長平之戰,戰國四大名將中的白起和廉頗,算是擦肩而過,沒能在戰場上一決勝負,這才有了題主這一問。

如果兩人真的對決上,相信戰國不會是四大名將,而隻有三個,敗的一方何敢言勇?

那誰會敗呢?

廉頗必敗!

長平之戰,是越打越久的,本來上黨郡為韓國一塊飛地,當地官吏不滿韓侯,自請並入秦國,秦國也隻是派點部隊去接收而己,而韓國見上黨失控,幹脆說送給趙國。

趙利用距離近的優勢,搶先接手了上黨,這才引發戰爭。

趙軍先是氣勢洶洶,又占先手,自詡是山東六國中最能戰之軍,卻偏偏打不過秦軍,隻得不斷增兵,秦軍亦開始不斷增兵,這才打成了一個大決戰。

對付廉頗,秦王並沒覺得需要動用武安君白起,前方領秦軍的左庶長王齕就屢敗廉頗,打得廉頗龜縮不敢戰,隻得依堅壁而守。

許多歷史介紹,省了前面這一段,好象廉頗主動采取守勢的,其實不然,就按邏輯推理,能主動進攻,戰勝敵軍的,何需取守勢,打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如果真這樣,憑什麼能稱之為『名將』?

廉頗這一守,守了近三年,空耗國力,並永無勝利之可能,趙國國力本不如秦,消耗下去趙國必敗,而且有可能直接滅國。

要知道戰國時期,諸侯亂戰,趙周圍環伺的國家,誰都可能趁趙國力衰退而動手,何況北面還有匈奴。

與秦決戰,無論勝負,有個結果至關重要,有結果就好談了,無外輸了割地,這是戰國常態,沒有亡國之憂。

何況,趙軍有40餘萬,與秦軍兵力相當,未必就會敗。

這才是趙王下決心的核心原因。

要決戰,絕不用廉頗,戰術指導思想就不一致,何況之前戰績就說明了廉頗打不過王齕,這點不用秦使什麼離間計,只要趙王不傻,都該知道必須換人。

廉頗自己也未必還願意繼續帶兵,回邯鄲休息坐壁上觀最好。

趙括之敗,應該並沒有出趙王意外,打仗之事,勝負都會有心理準備。

可意料之外的是敗得那麼慘,自家40萬軍隊,怎麼也得消耗20萬秦軍吧?

更沒想到的是40萬部隊被坑殺,這是前所未有、慘絕人寰之事。

那怕這些人被擄去秦國,這些人的家在趙國,也會心向趙國,早晚得回來。

這一仗,隻能說白起軍事之能,心底之狠,算得上千古第一人。

趙括之無能,也當千古罵名。

因中國歷史歷來貶秦,對長平之戰的評述中,大部分時候都會刻意抬高廉頗,給人以廉頗戰術正確,趙王中離間計才換廉頗,好象廉頗不走就能打贏,還順帶維護了一下君主。

這是儒家慣用之手法,因為儒家最恨秦。

所謂戰國四名將,趙之李牧、廉頗是遠不及秦之白起、王翦的,李牧強項在騎兵的運動戰,廉頗都沒資格列入名將,他不及王翦之子王賁,就在趙國也不及趙括他爹馬服君趙奢。

廉頗隻是會作秀,故事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