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他分別得到和失去了什麼?
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就像是曹操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所采取的策略一樣,雖然在前期的時候幫助自己籠絡了兵馬大權統一了北方,同樣也帶來了強烈的反抗等不可逆的結果,甚至在若幹年之後影響到了自己的子孫,斷送了基業。
一、從大漢忠臣到挾天子
1.大亂的社會背景
從某方面來講,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大漢傳承四百餘年,到了東漢末年,在天災的打擊之下引發了『黃巾起義』等大規模的動亂,而當時的朝政昏庸,皇帝更換頻繁,連個像樣的軍隊都難以組成。
東漢朝廷無奈將軍權放給了地方,允許下轄各個地區自行組織軍隊平叛,雖說是抱薪救火,但這場聲勢浩大的戰亂在不久之後也算是慢慢平息了。
可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部剛剛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朝政內部又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由於皇帝年幼無知,朝廷官員以協助為理由對政治進行幹預,手中權力越來越大,這就是最早的『宦官幹政』,最終這場風波在朝中中忠臣們的努力下才平息。
為了保證此類狀況不再發生,眾臣決定將身在邊遠地區,手握兵權的董卓召回京城保護皇帝,誰知道此人也是一位野心勃勃之徒,燒殺搶掠,霍亂朝政,還妄議廢立大事,最終引起了群臣對立,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2.曹操的希望與失望
早年的曹操也是一位熱血青年,身為漢臣深知大丈夫應為國家出力,在董卓霸占京師,眾人束手無策之際,決心隻身入營,刺殺董卓,報效國家。
從他當時的表現來看,乃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發誓和前往的。
隻不過後來刺殺不成,事情敗露,隻能被迫選擇潛逃,而後幾經輾轉,在袁紹領導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回歸,並且帶兵加入其中,一同討伐國賊,振興漢室。
此時曹操對這些諸侯大臣還是滿懷希望的,畢竟都是世受國恩的臣子們。
但是身為十八路諸侯領導者的袁紹卻在戰爭途中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而錯失良機,其餘各路諸侯之間也是彼此猜忌,這種情況讓曹操大失所望,同時也深刻的意識到,要想興復漢室,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唯一的出路。
3.大權在握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曹操開始了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程。
首先是脫離這十八路諸侯,建立自己的勢力。
董卓死後,對曹操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袁紹,官渡一戰,曹操完成了以少勝多的局面逆轉,北方地區大部分都落在了曹操手中。
曹操也因為戰功顯著而坐到了丞相的位置,為了自己一統天下的宏圖大願,他開始強迫漢獻帝同意自己帶兵出征,並且作戰對象都是劉備,劉表,劉璋等一些漢室宗親。
到這裡,曹操的行為在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轉變,從扶持朝廷變成了操控朝廷。
很快曹操就實現了北方的統一,但這時的成就已經不能滿足曹操的野心,他要通過一統天下來實現名垂千古的成就,漢獻帝對他來說隻是一個四處發兵征戰的借口而已。
二、曹操的戰略得失
1.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
雖然曹操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在立場上是非正義性的,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積極影響。
首先就是對朝廷,從東漢末年的狀況來看,朝廷的衰落是有目共睹的。
無論是十常侍亂政還是後來的十八路諸侯導致天下大亂,都說明一個問題,東漢的朝廷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管理者,導致社會出現了種種亂象,而曹操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身為丞相的他幫助漢獻帝整理了朝中官員。
雖說是將當時許多人才吸納到了自己的賬下,確實是達到了穩定朝綱的作用,若是換成漢獻帝或其他人,不一定能穩定朝中爭權奪利的混亂局面。
其次就是對於社會來說,曹操雖強迫天子下詔討賊,但曹操的確通過戰爭平定了不少地方上的叛亂,起碼北方地區實現了統一。
對於百姓而言,誰統一不重要,重要的是安穩的環境,而曹操也是實現了這一點,這就是其戰略的成功之處。
此時的大漢王室已然被架空,可以說是徒有其表,但是起碼存在著,若不是曹操挾天子而掌控全局,恐怕這個昏庸的朝廷早就已經被推翻,曹操自己都表示過『要是沒有我,這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稱帝』。
對於曹操自己而言,雖說手段有些不地道,但也算是實現了自己早年的理想,衰落的漢朝得到了扶正,北方地區也處於安穩,因為從始至終,曹操始終堅持自己是漢臣的身份,雖說大權在握,卻一直沒有稱帝,這是為人臣子的底線。
2.諸多不利的影響
曹操的這種戰略,在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不利因素。
第一就是除北方外其他地區變得更難收復,因為曹操在打大破袁紹之後選擇了進攻劉表,這一點坐實了他在天下人口中『漢賊』的稱號。
若是輔政而平叛,則天下之人自會支持。
如今曹操借天子名號而帶兵攻打漢室宗親,這就讓尚未統一的兩川和江南等地出現了強烈的反抗情緒。
這讓曹操所謂的統一大業舉步維艱,尤其是赤壁和漢中之戰的失敗,註定曹操在有生之年不能實現統一天天下的願望。
劉備在得知曹操占領荊州之後,大為憤怒,屯兵江夏派遣諸葛亮乘一帆風直至江東,遊說於孫權,促成了孫劉聯合。
雖說兵力上比不過曹操,但是能人異士輩出,最終雙方在赤壁地區展開了決戰。
孫劉方面招賢納士,先令龐統獻計連環,為戰爭的勝利打下基礎。
隨後又令黃蓋,闞澤等前去詐降,騙取曹操信任,憑借偶起的東南大風,使用火攻,令曹操八十餘萬大軍灰飛煙滅,平定江南的計劃徹底破產。
曹操在赤壁兵敗之後,隻得退回北方據守,劉備趁機占領西川漢中等地,並堅持與東吳的聯合,最終這兩股勢力的抵抗情緒讓曹操直到死亡也沒有實現統一大業。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帶來的第二個不利因素就是導致朝中用人難以判斷,這個影響非常之久遠,導致自己的子孫後代失去了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社稷。
起初在曹操掌權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就已經分成了兩類,第一類是完全忠心於曹操的人,諸如夏侯一氏;第二類是自始至終忠心於漢朝之人,比如荀彧,荀攸等一些名門和官員之後。
曹操也是清楚這一點,在完全操控朝政之後,曹操擔心那些忠心於漢室之臣因為自己挾天子的行為而不肯為自己效命甚至加害自己,在用人方面出現了許多的漏洞,重用那些『郭嘉』等出身低微沒有什麼背景的人。
對荀彧、楊修等上幾代人世代為官的人才不斷地疏遠和忽略,比如具有高瞻遠矚的楊修就因為世代公卿而被曹操懷疑,隻擔任了一位負責記賬的主簿,荀彧在後來被曹操逼迫自盡。
另外,曹操此時滋生的這個想法,為後代埋下了一個很大的隱患,那就是司馬家族。
曹操尚在的時候,懷疑其家族勢力忠心於漢而並未重用,也不知其早已與曹丕交好,曹操亡故之後,隨著曹丕登位,司馬懿極其背後的家族開始活躍在朝廷。
曹丕亡故之後,魏主曹睿更是對司馬家族賦予了兵馬大權,結果到了下一代皇帝的時候,司馬懿通過高陵兵變奪得朝政大權,甚至在後來司馬昭弒君稱帝。
曹操當年打拼下的所有成就盡歸司馬氏,這個惡果追本溯源都可以聯系到曹操對士族關系的處理不當上。
這正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大權之後內心的懷疑和猜忌所導致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