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為什麼失敗?一起來看失敗的真正原因。《網路歷史》

190年1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當時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

各群雄都支持袁紹,一起推舉他為盟主。

十八路諸侯分別是: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資治通鑒》、《三國志》記載為十四路,沒有孔融、馬騰、公孫瓚、陶謙,而且是喬瑁發起的。

這麼多人為什麼最後討伐董卓失敗了呢?

讓我們一起來找原因

一 袁紹這個盟主有問題

袁紹是何等人物?

史書已經寫的很明白了,色厲而膽薄,優柔而寡斷,此人永遠的都是想的多做的少,做事瞻前顧後,難以下決斷,虎牢關前敵呂佈,河間四良將的顏良文醜未到,他就說手下無人可敵呂佈,實質上是想保存自己實力,借呂佈來削弱他人實力,張頜,高覽二將未曾出陣,呂佈即是三國戰神又何如?

眾諸侯幾十萬大軍一擁而上,還懼他不成?

二 各路諸侯各懷異心

十八路諸侯十八顆心,各自為自己的利益出發,除了少數幾人,其餘都是想混水摸魚,在這個諸侯爭雄的局面下乘機取利,雖然董卓是焦點,但這個焦點是在大局上威脅了各路諸侯的共同利益,所以當有人振臂一呼時,一哄而起,快速結盟。

但一旦威脅減弱《三英戰呂佈後,董卓遷都》,便可以各自爭利,割地稱雄。

董卓何人?

亂臣賊子!呂佈何人?

狼顧鷹盼之輩!需要跟他們講道義?

天子都被他們挾持了,還跟他們講道義?

可見大家都想保存實力,以待董卓滅後,順勢而起。

董卓死後,眾諸侯幹嘛去了?

大亂鬥了!到處都開始兼並之戰,就曹操和袁紹聰明一些,袁紹想迎天子還冀州,可惜被曹操先迎去許昌了,從這點上來看,就可以看到群雄討董的真正用心。

雖然是共同的目標擊敗董卓,但十八路諸侯人心各異,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團結一致的。

就像戰國時候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曾聯合卻不能打敗秦是一個道理。

三 還有一些具體的事情導致

1.濟北相鮑信為了爭奪頭功,暗派其弟鮑忠抄小路趕到先鋒孫堅前面,攻取汜水關,喪身損命,這樣先亂了十八路諸侯的陣腳。

先鋒孫堅屯兵於汜水關前,初戰獲勝,遭到擔任後援的袁術的嫉妒。

由此,這個存在道道裂紋的軍事聯盟就開始不戰自亂了。

2.虎牢關呂佈戰敗以後,董卓見勢不妙,挾皇帝將都城遷往長安。

曹操欲乘勢追擊,滅掉董卓,但袁紹卻以諸兵『疲困,進恐無益』為由按兵不動。

曹操孤軍深入,不幸中了埋伏,大敗而歸。

曹操深感袁紹無能,『豎子不足與謀』,一氣之下,引軍自投揚州去了。

公孫瓚見曹操一走,也自行歸去,聯盟開始走向分裂。

3.孫堅進兵洛陽,得到傳國玉璽,夢想自己『登九五《當皇帝》』便私自背約,急反江東,袁紹十分氣憤,寫信密令劉表截擊孫堅,結果引起孫劉之間一場惡戰,雙方互結仇怨。

4.劉岱與喬瑁兩軍因糧草發生火並。

袁紹見各諸侯間矛盾四起,無法統率,幹脆自己帶兵拔寨,離開洛陽,投向關東。

十八路諸侯從此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接踵而來的是一場爭城奪地的軍閥混戰。

四 總結概括

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諸侯各個都懷私心,沒能團結協作,加上袁紹這個盟主能力有限,所以討伐董卓聯軍最後成了諸侯各自分道揚鑣,聯軍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