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三國算是一段很動蕩的時期。
因為暴君當政,天下諸侯群起引起紛爭。
於是在中國廣闊的疆土上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充滿武力和智慧的比拼。
而說到蜀國劉備這邊,雖然剛開始他的起步有些晚,但是後來也算是經營的不錯了。
可好不容易站穩了腳跟,諸葛亮卻搞了個”六出祁山”。
這在三國後期可算是一個非常大動作。
當然這也直接導致了蜀漢以傾國之力直伐曹魏,後倆大量的財富和資源向戰爭傾斜,讓蜀漢最終走向了衰敗之路。
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蜀國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諸葛亮出祁山的錯誤的戰略決策導致的。
後來,這也是為啥會有那麼多人,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從整個東漢末年到蜀漢三國的歷史來看,六出祁山這種行險的戰略,的確有些不符諸葛的謹慎作風,諸葛亮做事啥都是小心翼翼的,絕不會讓自己冒半點風險。
那麼問題就來了,像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為要冒這麼大風險,選擇出祁山北伐曹魏呢?
在關羽失荊州和劉備夷陵戰敗後,原來蜀漢掌權的荊州集團勢力被削弱,而取而代之的是益州集團。
而這個益州集團和之前的荊州集團是的對立的,這劉備入川時候就是常有的事。
當時益州集團便強烈支持劉璋和劉備開戰。
而後在來劉備成功入主成都,劉璋被驅逐至荊州,益州集團失去了支持的對象所以就隻能先銷聲匿跡。
但是益州集團在怎麼說,也是蜀漢的本地大戶,就算再退讓也不糊心甘情願就這麼將權力拱手讓人。
所以他們總是時不時就在私底下搞一些小動作。
要說這劉備和張飛還健在的時候,他們還不敢這麼明目張膽。
但是偏偏在夷陵之戰後,荊州集團這邊連自己家老宅都賠了,基本上就隻能靠著諸葛亮一個人來當王牌。
於是益州集團就想乘虛而入,趁機爭奪蜀漢的權力,所以他們就提出了偏安一隅和承認曹魏皇帝的建議。
這個想法基本和諸葛亮這邊的政治理想是背道而馳的,再怎麼艱苦也不能當曹操的走狗呀。
蜀漢的建立本來是延續了東漢的國統,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能夠如此的人心的所在。
如果一旦公開承認了曹丕篡漢,那麼無疑就是則否定了蜀漢這邊的合法性。
這在外人看來就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跟曹魏做著黑心買賣,就算是諸葛亮可以接受,那麼劉禪可是不能接受的。
而劉備之所以留著諸葛亮,就是因為他倆的政治理想是一樣的,兩個人隻有志同道合了才能夠生死相托。
這也死為啥,劉備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白帝城托孤,卻還要提到”太子可輔則輔之。
不可輔,卿可取而代之。
”這句話,他希望諸葛亮繼續他們匡扶漢室的理想。
他就怕自己的傻兒子劉禪背信棄義放棄這個理想,屁顛屁顛的跟著益州集團投降曹魏,所以在臨死前跟諸葛亮提了個醒。
他知道孔明是個明白人,所以用承諾來要求諸葛亮,希望他不忘初心。
但是他這個承諾可坑了諸葛亮,後來益州集團的投降流言四起,諸葛亮沒辦法隻好高舉北伐曹魏的大旗,幹脆就把匡扶漢室的理想扛到自己的肩上,就算最後失敗了也是他一個人鍋。
而這樣做也是能最快壓制益州內部的反對勢力。
因此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好好想策略,隻能選擇六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