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的故事大家了解嗎?
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鄧艾偷渡陰平,出其不意地來到蜀漢國腹心地帶,皇宮內立刻陷於一片惶恐不安的狀態當中。
在譙周的力主之下,劉禪終於做出了決定:向魏國投降。
魏國以為譙周有『全國之功』(讓魏國完整地擁有一個國家)封他為陽城亭侯。
不過,到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時,人們就對譙周勸主子投降這件事情有了不少的非議,就是譙周本人也不敢居功,晉朝廷給他一個官做,他也是拖拖拉拉的不敢去上任。
直到如今,對於這個人的爭議也是不斷,可以說,譙周這個人是蜀漢國最有爭議的一個人。
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
州郡征召邀請他出來做官,他都不應召。
譙周家裡雖然貧窮,但他立志學問,達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直到建興年間,諸葛亮以丞相身份兼任益州州牧,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譙周這才算是走進了官場。
蔣琬任職大將軍兼任益州刺史時,譙周調任典學從事,統理益州的學者。
劉禪策立太子後,任命譙周擔任仆,後轉任家令。
譙周一生除了做學問和勸諫劉禪,大概隻有兩件事值得一說,即為諸葛亮奔喪和勸劉禪投降。
諸葛亮在戰場上去世,譙周在家中聽到音信馬上飛奔前往,不久有詔書禁止到那裡去,隻有譙周因為急速趕路才得以到達。
此事雖小,也可以算是有一定的先見性吧。
第二件事就是勸劉禪投降魏國。
當時,鄧艾已經深入蜀漢國腹地,劉禪召集群臣商量對策,有的認為應該去吳國,有的認為應該去南中,劉禪更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譙周以為,到吳國去也是向人家稱臣;魏國大吳國小,如其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吳國早晚也會被魏國吞並,如其受兩次恥辱,不如就受這一次好,結論是最好是直接投降魏國。
並保證,如果投降了魏國,魏國人不能夠劃出一塊土地來給他封王封侯,他就到魏國的京城去,以古代的義理向他們爭辯。
劉禪那意思是向南走南中,譙周則上書說,南方是蠻夷之地,平常國家無事的時候都經常反叛,現在有事了前去,誰又能保證他們就能擁護?
何況國家此前對南人並沒有恩德,有的隻是調賦調稅,這時候前去,人家反叛了還不向外趕人嗎?
劉禪和其他人都沒有個正主意,於是決定投降魏國。
劉禪投降後,魏國丞相司馬昭以為譙周有『全國之功』,也就是讓魏國完整地擁有一個國家,下詔書讓譙周到魏國去做官,譙周走到漢中,也不知道是真病了還是假病了,停下來不走了。
到了司馬炎當皇帝,晉國也多次下詔征召他,譙周這才到了洛陽。
對於譙周勸劉禪投降這件事情,《三國志》的作者是給予肯定的,說『劉氏無虞,一幫蒙賴,周之謀也』但裴松之在作註時立刻就帶上了兩個人的評論,頗有點兒直接反駁的意味。
孫綽評論說:作為天子乞求投降,還有比這個更恥辱之事嗎?
作為皇帝,就應該隨著國家社稷一同生死!所以孫盛認為,譙周建議一國皇帝茍且偷生,真的讓人不可思議。
在他看來,蜀漢國遠沒有到了土崩瓦解之地,即便是京城保不住,還可以退到東部去再做打算的。
當時,羅憲在白帝城擁有重兵,霍弋在夜郎也有強卒,還有薑維廖化等人的大軍在握,怎麼就認為國之必亡?
齊國當年隻剩下兩座城池,田單照樣打敗燕國復國。
還有申包胥秦庭乞兵恢復楚國,范蠡文種協助越王打敗吳國,再看譙周的作為,不是和他們相去甚遠嗎?
即便是在今天,這種爭議仍然存在。
有的認為,譙周促使劉禪投降,客觀上加速了國家的統一,而劉禪的投降,又讓蜀漢國的百姓免遭戰火,一大批官員也得到了保護。
其實,對待譙周這個人在當時是陣線分明的,那就是晉王室認為他有『全國之功』,所以一定要用他;陳壽和譙周有師生之誼,他當的又是蜀國史官,所以要維護他。
但對於其他人來說,譙周的計策是『茍存』之計,絕對不是正道。
隻有申包胥、田單、范蠡等人的作為才是正道。
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我們完全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待古人是沒有意義的,就像我們說人人平等一樣,在古代百姓能和官員平等,官員能夠和皇帝平等嗎?
所以我們評論譙周和劉禪,不能脫離三國當時的環境,如果單純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問題而脫離了古代的環境,這就好比要說,三國人打仗攻城為什麼要爬雲梯,他們為什麼不用大炮!所以說,蜀漢國誰都可以投降,就是劉禪不能投降。
結合當時的情況,看一看曹操就可知道,劉禪為什麼不能投降?
曹操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盤上,天下很多人包括原來的老臣子都來到了他的身邊,他站穩腳跟後就當了丞相。
當時在外部不受約束的諸侯說他是『托名漢相,實則漢賊』,但內部還是一直看好他的。
到曹操當了魏王,天下人說他篡逆,內部也不再是鐵板一塊,就因為這個魏王是脫離漢朝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對於劉禪來說,結合當時的環境看問題,從他接受譙周建議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死了,活著的隻是一個肉體。
後來司馬昭問他:『頗思蜀否?
』其實就是一種對他人格的羞辱,後來給他的一個謚號叫做『思公』,那意思是說,你到墳墓裡也去『思蜀』吧!
弄清楚了劉禪的定位,就知道譙周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地位。
不過,隨著現在的人面臨著新的問題,人們不免要會拿古人出來比較一番,這就會給古人有一個新的不同的看法。
更何況,人們的思想認識不同,看問題的絕度不同,因而對一個人的看法也不會相同。
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譙周的爭議,恐怕還會繼續下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