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後發生這場政變開始讓東漢陷入分裂深淵,開始了三國亂世。《網路歷史》

黃巾之亂基本平息之後,東漢朝廷內部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黃巾起義

首先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

他們都任職中常侍,因此被稱為『十常侍』。

他們的首領是張讓和趙忠。

『十常侍』朋比為奸,橫征暴斂,橫行鄉裡,禍害百姓。

這是朝廷中的宦官勢力。

其次,就是大將軍何進。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死,何進立長子劉辯為帝《即漢少帝》,其生母何太後臨朝聽政。

同時何進殺死蹇碩並迫害董重,將禁軍全部置於自己的指揮之下。

這是朝廷中的外戚勢力。

當然,除了宦官和外戚,朝廷內部還存在著第三方勢力——朝廷百官,如袁紹,袁術,曹操,王允等。

此時,東漢朝廷中外戚同宦官的鬥爭又重新激烈起來。

作為第三方勢力的代表,中軍校尉袁紹勸說何進將所有宦官一網打盡。

於是,何進向何太後建議,請求全部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

但何太後因不敢違背祖制,不答應何進請求。

袁紹又為何進出謀劃策,勸他多召各地的猛將和英雄豪傑,讓他們都率軍向京城洛陽進發,以此來威脅何太後,何進同意了這一計劃。

董卓這邊接到何進召他進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發。

可董卓到澠池時,何進更加猶豫不決,派諫議大夫種邵拿著皇帝詔書去阻止董卓。

董卓不接受詔命,一直進軍到河南。

種邵迎接尉勞他的軍隊,並勸令他退軍。

董卓疑心洛陽政局已發生變動,命部下用武器威脅種邵。

種邵大怒,用皇帝的名義叱責他們,士兵都害怕地散開。

於是種邵上前當面責問董卓,董卓理屈辭窮,隻好撤軍回到夕陽亭。

《三國演義》董卓

隨後,袁紹利用何進,被任命為司隸校尉,有不經請示就逮捕或處死罪犯的權力。

同時,袁紹命屬下偵查宦官動靜,催促董卓。

何太後為此非常恐懼,便把中常侍等宦官罷免回家。

後來,袁紹又假借何進的名義,要各地逮捕宦官們的親屬。

袁紹還勸說何進將宦官一網打盡,可是何進不允許。

何進的密謀因時間太長,泄露了不少。

宦官們感到恐懼,想改變局勢。

於是何太後下詔,讓諸常侍全都重新入宮服侍。

終於,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入長樂宮,奏告何太後,請求殺死全體中常侍。

於是宦官決定暗殺何進,張讓率領自己的黨羽數十人,手持武器,偷偷從側門進去,埋伏在殿門下。

等何進出來,就假傳太後的旨意召他。

何進於是入宮,被宦官殺死。

聽到何進被殺害的消息,他的部下與以袁紹,袁術為首的朝廷百官殺入宮中。

八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等被困宮中,無計可施,隻好帶著劉辯、劉協等數十人步行出門。

夜裡,到達小平津。

皇帝所用的六顆禦璽沒有隨身帶上,沒有公卿跟隨,隻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裡到達黃河岸邊。

閔貢厲聲斥責張讓等人,而且說:『你們如今還不快死,我就要來殺你們!』於是用手中的劍砍死數名宦官。

這就是十常侍之亂。

《三國演義》十常侍

何進的死,與十常侍被誅殺,標志著外戚與宦官勢力的徹底消亡,朝廷百官在政治鬥爭中獲得了勝利。

但是,外戚與皇帝有血緣關系,太監宦官行使的權力來源於皇權。

外戚和太監的滅亡,還意味著東漢末年皇權的旁落,從這一刻開始。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始終貫穿著兩大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上一個星期提到的黃巾起義,使東漢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地方,而十常侍之亂這場政治鬥爭,又讓皇權旁落,東漢王朝從此陷入分裂的深淵不得脫身。

從涼州而來的軍閥董卓率先一步找到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並起了廢立之意。

昭寧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劉辯改立劉協為帝,不久又弒殺劉辯與何太後,袁紹、袁術、曹操、鮑信紛紛逃離洛陽,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從此,各路諸侯並起,漢王朝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