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心腹謀士荀彧,50歲服毒自亡,死後千年墓地被挖開。《網路歷史》

古之謀士,智計百出周濟大事不足為奇,但腹有高世之才,舉止清雅坐處留香,唯有荀彧荀令君者也。

毋庸置疑,荀彧是曹操座下至關重要的首席謀臣,但他的晦澀結局卻出人意料。

《三國志·魏書》記載,荀彧起點不俗,其家門父輩皆是東漢名士,祖父荀淑、叔父荀爽、父荀緄歷事東漢,荀彧耳濡目染,少時精通典籍計略,聲名鵲起。

永漢元年公元189年,26歲的荀彧應漢廷征召,入宮中侍奉君王筆墨。

然而不久之後,西涼董卓奔入洛陽,荀彧厭其粗莽跋扈,憤而歸鄉。

後入冀州,與其弟等諸多潁川名士都被納入袁紹麾下,彼時袁紹雖然勢大,遠遠勝過曹操,但荀彧與其相處2年,察覺袁紹並非可托之主,故而離去。

正如蟄伏隆中的諸葛亮等待劉備三顧茅廬一樣,荀彧也分析了彼時逐鹿天下的各路人馬,他慧眼識人,認定了曹操。

彼時的曹操尚未成氣候,荀彧的到來令其萬分欣喜。

從公元191年開始,荀彧追隨曹操,或隨從出征南伐北討,運籌帷幄化身智囊。

或留守城池,倚為守土屏障,荀彧為曹操崛起點亮綠燈。

公元196年,被董卓擄往長安的漢獻帝,歷經九死一生後,跌跌撞撞逃回了洛陽。

漢獻帝歸去何處,要不要奉迎,成了曹操難以抉擇的命題。

彼時曹操於左右心腹商議,眾人皆目光短淺,認為迎了漢獻帝就得受制於人,皆不肯,曹操也有此意。

荀彧高瞻遠矚,深知其中利害,遂獻金石肺腑之言,力勸曹操迎漢獻帝。

正是有了荀彧的指點,曹操才迎漢獻帝並遷至許都,獲得了奉天子以令諸侯的絕佳契機,開始迅速壯大超越諸侯。

建安十七年,荀彧已經追隨曹操整整21年,曹操風頭正盛,一意孤行要加九錫,荀彧堅決以為不妥,勸阻無果惹曹操生厭,被遣至壽春。

是年,曹操行賞,荀彧得到的卻是一個別有深意的空食盒,遂悲懷不已,服毒自盡。

荀彧死後,並未能回到故土許昌,而是就地埋於壽春,其墓具體位置就在安徽淮南壽縣。

《壽州志》記載,荀彧墓修建的十分肅穆,封土堆寬闊如山丘,整個墓塚上皆是鬱鬱蔥蔥的柏樹。

當地考古學者介紹,60年代,荀彧墓塚仍保存的相對完好,但當地鄉人在平墳期間,砍掉了大半土堆,使墓塚逐漸變小,周圍開墾成大片的麥田。

彼時荀彧墓墓室並未被開啟,但不久之後人們在澆地時,意外發現了一段墓道。

考古學者聞訊前往勘測,確認墓塚年代確實為東漢末年,沿著墓塚深入,人們發現由於麥田澆水的緣故,墓道內積滿泥水,並且發現青磚壘砌封堵的墓門早已被鑿毀,由此可見墓室已被盜墓賊先一步光顧,見到如此情況,學者也未再深入。

後來鄉人都認為荀彧墓風水好,將自家墳墓遷往墓塚,時間一長竟圍繞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