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張郃對敵經驗豐富,卻屢屢栽在隊友手裡。《網路歷史》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社稷動蕩。

那時候,有兵馬錢糧的人可以盤踞一方,名正言順、出身漢室宗親的劉皇叔可以順理成章地召集士兵,有能力卻沒有出身也沒錢的,往往成了前者的手下。

袁紹是三國早期的一大勢力,他出身很高,手下不乏良兵猛將,在這些人裡面,有四個最厲害,分別是文醜、顏良、張郃、高覽,世人稱其為『河北四庭柱』。

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

曹操手下也有很多優秀將領,其中有五人,被稱為五子良將,這五個人裡,居然有一個和『河北四庭柱』重復了,這個人就是張郃。

張郃本來是袁紹手下受器重的大將,怎麼就到了曹操陣營?

原來,張郃本是河北人,袁紹統一河北時期,張郃歸順袁紹。

後來,曹操勢力漸漸壯大,袁紹曹操二者勢必一戰。

此戰就是著名的官渡戰役,在此期間,張郃曾經獻計於袁紹,讓他帶領援軍去救淳於瓊,然而有一個謀士卻說,應該攻打曹操大營,袁紹權衡之下,決定聽從謀士所言。

袁紹帶著大軍攻打曹操大營,結果戰敗,先前獻計的謀士誣告張郃,說他對此不滿,還說袁紹壞話。

張郃沒有辦法,隻好投降曹操。

曹操大喜過望,說張郃歸順自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親自去迎接張郃。

這句話既是誇贊了張郃,其實也順帶誇了自己,曹操對自己很自信,認為自己就像是當年的殷、漢一般,是眾望所歸。

在這之後,愛才的曹操重用張郃,給他軍隊,張郃也很有能力,先是攻打鄴城,再是攻打袁譚、柳城、管承,勝馬超、破張魯……一路走來,戰功赫赫,終於位居五子良將之一。

看來,有能力的人無論到了哪裡,都不會被埋沒,總有出頭之日。

後來,曹操去世,魏明帝依然倚重張郃。

令他與司馬懿攻打諸葛亮。

諸葛亮善於謀略是天下皆知的事,任何人對上他都不敢輕視大意。

然而,在史書記載中,張郃卻是死於諸葛亮的埋伏。

張郃和諸葛亮交戰時,已經是一個戰場經驗極其豐富的老將軍,他不像年輕將領那樣氣血方剛,容易沖動。

事實上,張郃一直以來都擅長根據地形合理作戰,善於安營佈陣,精通兵法,富於計策。

這樣一個人,本身就很會埋伏,又怎麼會在諸葛亮退兵時、這種顯然有所防備的情況下貿然追擊呢?

原來,張郃之死和司馬懿脫不了關系。

攻打諸葛亮時,司馬懿身為主帥,他要求張郃帶兵追擊,張郃隻好受命前往,然後就中了埋伏。

司馬懿老奸巨猾,怎麼會看不出諸葛亮必有埋伏?

但是因為張郃當時很得魏明帝倚重,威脅到了司馬懿的權臣地位,所以,司馬懿就借刀殺人,讓諸葛亮替自己除去張郃這個心腹大患。

可惜張郃雖然能征善戰,熟悉兵法,但卻隻會禦敵,不善於對付身邊別有用心的同僚。

當初還在袁紹那裡時,就是因為謀士郭圖陷害他,他才不得不歸降曹操,不想到了晚年,他又被己方陷害,丟了性命。

筆者認為,三國將領中,張郃對敵經驗豐富,卻屢屢栽在了隊友手裡,實在委屈。

張郃善於作戰,個人能力突出,但是不善於處理紛雜的人際利害關系。

在袁紹那裡時,他就被郭圖陷害,到了曹操這裡,因為曹操愛才,給了他充分的發展空間,但是曹操死後,上面權力階層的成分發生變化,這種時候,往往會洗清前人勢力,換一批掌權者。

張郃大可以在此時低調行事,甚至告老還鄉,而不是繼續留在權力漩渦,被司馬懿這樣的人算計。

這也告訴我們,防人之心不可無是一個警世恒言。

有時候害死我們的不是遠在千裡之外的對手,而恰恰是朝夕相伴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