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兵力明顯占據優勢,他在以多打少,袁軍的士氣也很高漲。
然而,結果卻讓人吃驚,袁紹慘敗而歸,接近全軍覆沒。
這次失敗,我們完全可以歸結於袁紹本人指揮上的失誤。
官渡之戰期間,他取勝的機會有很多,即便是有一次兩次的失敗,但總不至於影響戰爭的總結局。
然而不幸的是,這些取勝的機會被袁紹完美的避開了,以下這幾次機會就是袁紹所浪費的。
一、不聽他人勸阻,急於發動決戰
公元200年,黃河以北的四州已經基本統一了,袁紹志得意滿,他決定主動對曹操發起進攻,進行全面決戰。
對於這個決定,內部肯定有分歧。
本土派一直反對,雙方的矛盾公開化。
本土派的代表田豐和沮授倒不是一味反對他用兵,而是覺得時機不對。
北方四州確實已經穩定下來了,但是時間並不長,現在要做的,應該是鞏固經濟和積蓄力量。
等到有充足的把握之後,再和曹操決戰也不遲。
然而,袁紹卻等不及了,他想立馬統一天下。
反對的聲音很強烈,袁紹十分生氣,將田豐關進了監獄,也不再像以前一樣信任沮授。
二、急於尋找曹操復仇
雖然曹操解了白馬之圍,但他知道袁紹的大軍不久就到,於是決定立刻從白馬撤兵。
袁紹指揮主力渡河,這時候沮授又表示了不一樣的看法。
然而他的話,袁紹特別不喜歡聽。
而且第一次戰爭的失敗,讓袁紹覺得自己丟了面子,他想在白馬這個跌倒的地方再次爬起來,想要在白馬這個地方為自己找回面子。
沮授很失望,幹脆用身體原因請辭。
曹操早就料定了袁紹會這樣做,所以下令白馬的居民全部撤離,文醜率領軍隊緊追,在延津被曹操打敗,文醜在此犧牲了,袁紹又失一名猛將。
三、否決兩路夾擊的方案
許攸提出一個的作戰方案是分兵作戰,就是:留下主力一不在正面吸引曹軍的主力,然後另一部分主力在悄悄繞到曹操軍隊的後面,直接攻擊許縣,把漢獻帝拿下,即使曹操沒有失敗,也一定會首尾難顧。
這個建議有十分大的價值,袁紹理應認真考慮一下。
因為曹操將自己的精銳全部放在了官渡的正面,兩翼和背後則是軟肋,如果攻擊的話,自然選擇曹軍薄弱的地方。
但袁紹這人太過自大,他覺得正面戰場足以戰勝曹操,許攸的意見就是多此一舉。
自己的合理意見被否決,換作誰都會覺得心裡不痛快。
恰好在這個時候,許攸家裡出了一點事,審配也一直在尋他,所以他幹脆到了曹營這邊,袁紹的麻煩越來越大。
四、派張郃進攻曹營
烏巢沒了,但袁紹依舊有翻盤機會,如果迅速收縮防線,轉攻為防禦,然後將後方的軍糧調來前線,把各方面都給穩定下來,再和曹操作戰也是可以的。
盡管這樣做有一定的難度,但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往後退到黃河以北,修養上一段時間,等到覺得時機成熟了再來一次。
但此時的袁紹已經慌了,他直接下令讓張郃順領著部隊對曹營發起進攻。
然而張郃的思想一直與袁紹不統一,這樣執行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加上曹軍此刻準備充盈,短時間內,曹軍大營根本無法攻破。
張郃心裡也明白,所以就非常憂慮,他知道袁紹疑心很重,萬一事後再追究起來,自己就麻煩了,所以幹脆來了個起義,袁軍徹底崩潰。
其實袁紹錯失的機會還有很多,以上幾個是最典型的。
這樣的人註定成不了大器,無論他有多麼好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