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很不開心。
此時的他癱坐在馬車上,臉上滿是悔恨,隱約間,腦海中又浮現出那個身影:
一個一臉肅穆的中年男人走向刑場,他回頭,眼神中卻滿是凝重。
什麼都沒說,卻什麼都說了。
那個人叫楊修,曹操還記得。
正是他,自己兒子曹植才能多次通過自己設計的考驗。
而關於楊修的記憶,也逐漸在曹操的大腦裡清晰起來。
01
公元175年,在一聲啼哭中弘農楊氏的孫子——楊修呱呱墜地。
弘農楊氏是漢魏時期的世家名門,勢力十分強大,先後走出了兩任太尉、一任司空,可謂是『四世三卿』的大家族。
而楊修作為出身在這樣一個世家大族裡的才子,也是相當爭氣。
他為人好學,有俊才,少年時便備受矚目。
建安年間,他被舉孝廉,朝廷任命他擔任郎中,在這期間他盡心盡力,十分盡責。
後來果不其然他榮升丞相主薄,開始在曹操手下辦事。
楊修的個人能力十分突出,當時的曹操公務十分繁多,楊修卻都能將它們一一妥善處理,曹操對此十分滿意。
02
楊修本人十分聰明,這點就連曹操也自愧不如。
有一次,他與曹操從曹娥碑下路過,看見石碑的背面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問他: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楊修不假思索地答道:
『知道』
曹操讓他先不要告知自己結果,等待自己思考一會兒。
後來直到走了三十裡路,曹操才終於想到答案,於是他便叫楊修將自己的理解說出來,楊修告訴他:
『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一個‘絕’字。
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是一個好字,臼,是承受辛苦的事。
受辛苦合成一個‘辭’《辤》字:四個字合起來,便是一個絕妙好辭的意思』
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和楊修一對比,竟然一模一樣,於是不由得感嘆說:『你的才華比我多了整整三十裡啊!』
還有一次,那時德祖《楊修的字》還在任曹操的主薄,當時曹操的相國府還正在修建當中。
曹操來視察的時候,大門的屋椽屋桷才剛建好,看到已建好的大門,曹操叫人在門上題了一個『活』字。
楊修看見後,立馬便叫人把門拆了,改小點。
他解釋說:
『門裡加個活,是念闊,魏王這是嫌門大了,應該把門改小點』
門改小後,曹操果然很滿意,大家也更加佩服楊修了。
而他多次猜對自家主公的心意,其聰明可見一斑。
03
聰明是項很重要的品質,有了它,你做事情將無往而不利,但有了聰明就一定招人喜歡嗎?
楊修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日,塞北送來一盒酥給魏武帝曹操,曹操收到後親自提筆在盒子上寫下『一合酥』三個大字。
楊修看見後,一時嘴饞,便將其拆開吃了。
他自己吃了還不夠,還攛掇著曹丕他們一起吃,他們一邊品著酥,一邊談天說地,沉浸在一個共同、美好的夢中。
正當他們沉浸其中的時候,曹操回來了,張口便質問他們說:誰讓你們動了我的酥?
曹丕仁厚,見狀想要把錯誤都攬到自己身上,便說:
『這是孩兒的主意』楊修聽到後則不急不慢地站出來解釋道:
『丞相,我們是奉的您的主意啊』
曹操疑惑道:『此話怎講?
』
楊修拿起盒蓋,指著上面的字說:『您看,是您在盒上書‘一人一口酥’的啊,我們又怎敢忤逆丞相您的意思?
』
曹操見到後大笑,揮手作罷,但其實,其心中已經開始厭惡楊修。
或許有時候,坦誠比聰明更重要,你可以依靠自己的聰明在口頭上戰勝別人,但人家卻並不會因此而服你。
04
曹操一生隻有一個目標,統一中國。
而現在,正是其實現目標的關鍵一戰——漢中之戰。
彼時曹阿瞞正因為舉棋不定而困擾不堪,進,則劉玄德據險固守,久攻不下;退,則大軍集結數日,但無功而返,曹操又心有不甘。
恰逢軍中有人來請示口令,曹操心亂如麻,便隨口傳令道:雞肋。
下屬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唯有主薄楊修聽後開始收拾自己的行囊。
別人很奇怪,問他這是為何,他回答道:
『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是借喻漢中之地,魏王這是要撤軍!』
於是,軍中流言四起,魏王將要撤軍,大家紛紛開始收拾行李。
後來曹操巡視軍中時注意到了這點,很是疑惑,派人一問,才知是他的主薄楊修猜出了他的心思。
想到自己原本有心繼續僵持,軍心卻已動搖,心中對楊修不由得更加厭惡了。
公元219年,秋,楊修與曹植一同飲酒,二人喝醉後,同載而出。
出城到司馬門的時候,又與鄢陵侯曹彰攀談,曹操終於按耐不住內心的怒火,遂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將楊修處死。
至此,一代天驕,天縱奇才的楊修就這樣,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享年四十五歲。
縱觀楊修的一生,他多次猜出自己老板——曹操的心意,其才思之敏捷甚至更在曹操之上。
曹操手下謀士如雲,為何唯獨楊修會落得此般下場呢?
是他不聰明麼?
他死前曾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看來就連自己的死,也都在他的預料之中,由此可見其已經聰明到了何種地步。
其實,關鍵的問題就在一個『藏』字,不然便極有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
相比之下,同時代的司馬懿就將『藏拙』與『隱忍』做到了極致,最後還成功謀得了曹家江山。
該裝糊塗的時候要裝糊塗,這才是真正聰明的人該擁有的智慧。
參考資料:《三國志》《世說新語》《九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