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隱藏最深的奸臣,真實的董承是個怎樣的人?《網路歷史》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董承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西湖嶽飛廟前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意思是正義和邪惡自古就像冰塊和火炭一樣界限分明,難以混淆。

但在真實歷史中,情況卻要復雜許多。

君子與小人,英雄與奸賊,往往並不像戲劇舞臺上的角色一樣,光看臉譜就能分辨出好人壞人,而是像霧裡看花一樣難以捉摸,必須要心明眼亮才能分辨。

  就拿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來說,其中就出現過這樣的現象。

《三國演義》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水準,基本情節結構也大體符合事實,作為歷史小說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比今天流行的『戲說歷史』現象要嚴謹的多、高明的多。

但作者羅貫中畢竟是小說家而不是歷史學家,在對個別歷史人物的刻畫描寫上,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偏差。

  公元192年,西涼軍閥董卓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浩浩蕩蕩殺入京城,拉開『董卓之亂』的大幕。

驕橫兇悍的董卓,任意廢立天子,殺戮大臣,縱容軍隊大肆燒殺劫掠,惹得天怒人怨,最終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各路諸侯的聯合討伐,自取滅亡。

  董卓死後,他的部隊和部下將領也四分五裂,各奔前程。

董卓部下將領董承,就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登場了。

在《三國演義》中,董承被描寫成一個忠肝義膽、碧血丹心的大忠臣,誓死效忠漢獻帝,與曹操的犯上作亂之舉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簡直被吹成了一朵花。

實際上,他堪稱三國隱藏最深的奸臣。

  《三國演義》中,董承充當漢獻帝的心腹,冒著天大風險把漢獻帝的衣帶詔攜帶出宮,並不顧個人安危,串聯組織反曹勢力,動員劉備、王子服等人,準備發動一次針對曹操的秘密行動,以攘除奸兇,復興漢室,最終被曹操發現後處死,至今仍被人當成英雄人物。

  而真實歷史中,董承的形象卻並非如此。

董承是個非常有『眼力價兒』的角色,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投機鉆營。

董卓興盛之時,董承就與董卓的女婿牛輔關系密切,是董卓集團的中堅力量之一。

董卓死後,董承立即改弦易轍,搖身一變成為漢獻帝的『粉絲』,準備借漢獻帝這桿大旗博取一場大富貴。

  在三國軍閥中,董承最先看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步好棋,於是亦步亦趨緊跟漢獻帝,想把漢獻帝當成棋子捏在手中。

董承先後聯合軍閥張楊、韓暹等人,擁兵自重,試圖結成一個武裝團夥進取天下,但他的能力實在平庸,缺乏統帥之才,始終未能培植出一支強大的個人武裝,與張楊、韓暹等人的合作也是貌合神離,各懷鬼胎。

  董承自始至終隻是想利用漢獻帝,內心深處對漢獻帝根本無忠誠度可言。

《後漢書》記載,興平二年,漢獻帝從長安西逃洛陽,途中一片混亂,狼狽不堪。

董承看見伏皇後的侍者抱著幾匹上好綢緞,起了貪心,命令部下武士持刀搶奪,當場斬殺了伏皇後的侍者,血都濺到伏皇後衣服上,兇惡之態觸目驚心。

  所謂的『衣帶詔』事件也大有貓膩。

《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證實,漢獻帝是否真的把衣帶詔交給董承,大可存疑。

事情的真相是董承為了和曹操爭奪對漢獻帝控制權,假傳聖旨,號令天下,拉大旗作虎皮。

事實上曹操的實力當時已經無人可敵,漢獻帝又完全被曹操掌控,董承此舉簡直是拿漢獻帝的生命開玩笑。

  一心復興漢室的劉備見到了『衣帶詔』,卻不肯參與,正因為意識到『衣帶詔』是董承偽造,此舉不但不能救漢獻帝,很可能給漢獻帝惹來不測之禍,所以劉備才拒絕了趟這個渾水。

縱觀董承一生,並未給漢獻帝帶來任何實質性幫助,反而幾度讓漢獻帝身臨絕境,如果讓他得手,不過又是另一個曹操而已。

可惜羅貫中卻未能認清此人真面目,還把他當成忠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