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劉嬋,真的是扶不起來嗎?可是他是怎麼騙過司馬昭的。《網路歷史》

想必大家對於劉禪這個人,那是非常的熟悉,讀過三國歷史的朋友,對於劉嬋這個人印象都不好,因為他是一個亡國的皇帝,當年蜀國在他的帶領之下才走上了亡國之路。

而且歷史上也有個典故,就是說哪個人沒有才能的話,就把他比作為劉禪。

意思就是說他當年繼承皇位以後,什麼事情都不做,就喜歡在宮廷之內享受生活,但是對於真正歷史上的劉禪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人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真實歷史文獻中的記載。

說起劉禪,大家都笑話他是個扶不起的阿鬥,把他當做是低能無用的代名詞。

在中國的皇帝當中,被人們當作醜角一般處理的,還隻有他一個人。

其實,對劉禪這個人物,我們的認識是不夠的,一直以來都隻有臉譜化的形象。

樂不思蜀的故事,『此間樂,不思蜀』,成就了阿鬥『安樂皇帝』的稱號。

由於一些文學作品和現在影視劇的影響,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被掩蓋了。

歷史上有些人物如唐朝的高力士、宋初開國功臣潘美《《楊家將》作潘仁美》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不由得讓人懷疑:歷史難道真如胡適先生所說,是個任人擺佈的小姑娘嗎?

真實的劉禪,我們今天也隻能從一些史籍的字裡行間中窺見一斑了: 劉備在給劉禪的遺詔裡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勉之,勉之』這個射君是誰,不得而知。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諸葛亮曾對射君稱贊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諸葛亮的贊詞告訴了劉備,使劉備聽了很欣慰。

諸葛亮不是阿諛奉承之徒,劉備也頗有知人及自知之明,看來,劉禪並非愚不可及之人。

歷史上都說劉禪這個人特別的傻,而且在小說或者電視劇中都把他演繹成了一個傻裡傻氣的小皇帝,而且都是在一些大臣的幫助下,才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如果要是沒有了這幫大臣,估計他連一個正常人都不算。

其實小編對於這段歷史也是非常的好奇,所以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劉備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諸葛亮曾親自抄寫《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要劉禪閱讀學習。

還讓劉禪拜學者尹默為師,攻讀《左傳》。

學文之餘,他還兼習武,《寰宇記》記載:『學射山一名斛石山,在成都縣北十五裡,劉主禪於此學射』 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也是非常滿意的,不止一次地評價劉禪,說他『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一個『敏』字說明劉禪並非愚魯之人,否則,諸葛亮豈不有存心譏諷之嫌了。

還有一件小事,也能看出劉禪的才智。

夏侯霸因司馬氏政變怕受曹爽的株連逃亡入蜀。

其父夏侯淵在爭奪漢中的戰爭中曾被劉備手下大將黃忠斬於定軍山。

劉禪在接見夏侯霸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你父親是混戰中陣亡的,冤主債頭都沒有了。

輕描淡寫,寥寥數語,冰釋前嫌。

接著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霸從妹為張飛之妻,所生之女為劉禪皇後,故有此說。

然後又對夏侯霸厚加爵賞。

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使用得十分嫻熟。

所以說劉嬋並不像我們看的小說和電視裡那樣,那麼的昏庸,隻不過是情節需要,誇張了一些而已。

大家要知道當年的時候,在三國後期司馬家族直接推翻了曹魏集團,成為北邊最大的政治核心人物。

在那個時候是司馬昭在執政,他的野心是非常的大的,後來通過努力消滅了蜀國,因為那個時候的蜀國已經沒有可用的大將了,基本上那些能人都死光了。

像劉禪那樣的庸主肯定守護不了這樣的國家。

所以就給了司馬昭一個機會,沒有耗費太大的兵力,就把蜀國給占領了,後來他對於劉禪特別的好,把他接到了自己的都城裡邊兒,第一是軟禁他,第二種原因是因為在他的眼皮底下相信劉禪也不會有太大的動靜。

在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問了,為什麼當時怎麼著沒有直接把他給殺掉了,大家要知道滅掉一個國家非常的容易,但是在這個國家想要。

所有的平民老百姓都能夠歸順,而且讓士兵不造反,那就要善待他們的君主,因為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那種封建王朝制度下,老百姓隻認對他們好的皇帝。

從這點就證明當年劉備,在川蜀地區打下的基礎非常的好,平民老百姓都非常的愛戴劉氏家族,感覺他們才是正統的帝王。

雖然說當時的劉禪表現的不是那麼好,但是真實的歷史上記載他這個人。

對於蜀國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要知道在諸葛亮去世以後,蜀國也有過盛世時期。

從這裡就證明了劉禪他的能力,雖然說最後以慘敗收場,但是平民的心思還是向著他們自己皇帝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司馬昭這個人在歷史上記載他的心思是比較重的,還不可能去相信任何人,所以他當年征服了川蜀地區以後,下一步目標就是要去攻打東吳,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必須安撫好劉禪,不能他在前方打仗後院起火。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司馬昭,他就不斷的往劉禪的宮殿裡面跑,就是去試探他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野心。

有一次他去的時候問劉禪想不想回到蜀地,替他去管理蜀國,沒有想到劉禪他竟回答說,現在的生活更好,因為現在什麼政務都不需要處理,整天只要吃喝玩就行了,這其實就是劉禪一直想要過的生活。

大家要知道在蜀國這個地方,人們的生活非常的安逸,加上當年劉禪這個人,確實沒有劉備他那麼大的野心,再加上他生下來就不需要去東奔西跑打天下,隻需要坐享其成,管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可以了,所以就養成了這樣的毛病,估計這也是他真實的想法。

後來司馬昭非常的放心走了,走的時候作為蜀國的大臣,問劉禪為什麼沒有說回到蜀地,當時的劉禪卻回答,現在這個時候,如果要說回蜀地的話,肯定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才故意那樣回答,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劉禪這個人,並不是那麼愚鈍,還是有腦子的,像那麼精明的司馬昭都能夠騙得過去。

從生存智慧上講,劉禪也比東吳末代皇帝孫皓聰明。

照我看來,樂不思蜀是裝的,是麻痹司馬昭的韜晦之策。

他老子劉備就是很會裝相做戲的,裝老實、裝仁義、裝種菜、裝驚雷、裝摔兒子、裝哭、裝笑……劉禪這個梟雄之子,在這一點上還是有些遺傳的。

偏偏跟他一同被俘的蜀漢舊臣郤正不解其中之意,還要把劉阿鬥拉出來,教他說:『司馬昭如果再問你,你應該哭著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這樣司馬昭才會同情你、可憐你,放你回去。

郤正也想的太天真了,你想司馬昭何許人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不是吃齋念佛的善主,會垂憐你一個亡國之君?

劉禪聽了郤正的話,想必心裡也在笑話他,不過他覺得這樣講一遍也好,將『戲』演得更逼真、更生動。

於是司馬昭第二次問他想不想蜀地,他便照郤正教的話回答了,而且故作沉痛地閉上了眼睛。

司馬昭聽了說:『何乃似郤正語邪?

』劉禪馬上吃驚地睜開眼睛說:『誠如尊命!』於是左右皆笑。

劉禪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阿鬥從此也就安全了,做了八年安樂公於六十六歲壽終正寢。

陳壽著《三國志》,寫劉禪去世曰『公薨於洛陽』,寫孫皓去世則曰『皓死於洛陽』。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

阿鬥最後認輸還算是明智的。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誰都難保自己不落馬。

鋒芒太露容易吃虧,肚內本無貨色又鋒芒太露更容易吃虧。

落馬後鬱鬱戚戚,終也不是君子坦蕩蕩的作為。

倒不妨服輸,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從歷史上記載的劉禪,他是一個庸主,自己隻知道享受生活,後來才導致了國家的滅亡,其實隻是小說把他戲劇化了而已,大家可以翻閱真正的歷史文獻,當中並不是這樣記載流傳的,對於他這個人的記載,還是有一定說法的。

畢竟他當年為蜀國的建設也出了一份力,再加上如果當年他要是沒有一點能耐的話,相信劉備不會把他推到皇帝的位置上,而且當年,諸葛亮一直輔佐他。

劉禪在那麼聰明的人身邊,會不學一點本事嗎?

就諸葛亮的本領能夠學到三分之一,那已然是全天下最厲害的人物。

隻是在那個時候,劉禪知道他復國無望,才選擇了假意投降,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