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批註《三國演義》時,提到了諸葛亮有一個最好機會滅掉曹魏,可惜諸葛亮不用,『亦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惜孔明之不用』毛宗崗說的就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
魏延提出的這條計策是這樣的:自己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穿插而過,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則率領大軍出斜谷,兩軍會師於潼關。
諸葛亮生平謹慎,認為魏延的提議過於兇險難以成功,因此放棄。
後人指責諸葛亮過於謹慎,錯過了滅掉曹魏的大好機會,以至於常年北伐,寸功未立。
一千多年來,人們對『子午谷奇襲』爭議不斷。
不過,要問諸葛亮為何不采納魏延的計策,就要了解下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渲染下,諸葛亮成為了神的化身,顯然這不是真實的歷史。
常言道,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是如此。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而軍事才能就很一般了。
諸葛亮北伐,這就意味著讓一個政治家去指揮軍事戰鬥,顯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如今我們再來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襲』,是一個極富有挑戰性的軍事策略,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並沒有很大的區別,兩者都是兇險萬分。
諸葛亮認為魏延的提議就是冒險,但魏延自己卻不這麼看,作為一名軍事家,魏延認為必要的冒險還是需要的。
在目前已能找到的史料,我們看不出子午谷谷口曹魏設有伏兵。
同時,駐守長安的是夏侯楙,此人是一個花花公子,『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啊,可惜諸葛亮天生謹慎,處處小心。
可要是知道,軍事上哪有完美的決策,無一不包含冒險成分。
可惜了魏延,作為當時的名將,英雄無用武之地,最終還落了個『腦後有反骨』,身首異處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