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赤壁之戰不能算是曹操發動的,曹操南征的目的主要是荊州,其次是捶劉備。
曹操傳記裡面提到的赤壁之戰是『與備戰,不利』也說明了曹操在拿下荊州後的主要目的還是滅劉備,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前是不知道或者說沒想到孫劉會聯盟的。
第一,劉備當時是劉表客將,孫家和劉表是血仇,孫權有什麼理由幫劉備呢?
第二,如果曹操如果想到孫劉會聯盟,自己即將和劉備孫權聯軍開戰,是斷然不會發出『與將軍會獵於吳』這樣的信件的。
曹操順江而下那麼倉促就是小看了孫權,認為孫權黃口小兒是肯定不敢與自己為敵的,所以賈詡在江陵修養的謀劃沒有被曹操采納。
而在曹操眼裡赤壁之戰本該是暴打劉備然後孫權投降,失敗?
根本沒想過。
很多人把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歸為疫病,其實不然,曹操的托大才是主因。
所以,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的說法欠妥,赤壁之戰應該是孫權聯合劉備發動的,主導者還是孫權方。
而發動赤壁之戰,降服荊州後,政治外交第一,軍事其次。
籠絡好荊州人,消化掉荊州諸郡,全力在各郡建立起穩固統治,重用文聘等通熟水軍的荊州降將。
分化離間耷賊集團,以大義、重金以及高官厚祿招誘耷賊集團內部荊土人士,爭取內應和帶路黨。
懷柔江東,發動輿論攻勢打擊孫家君臣抗擊之心,畫塊大餅穩住大魏吳王,聯絡其內部主降派,至少要掣肘周瑜援助劉備的行動。
懷柔劉璋,擺出誠懇友善的態度,同樣畫塊大餅扔給劉璋,至少要讓劉璋作出加入曹軍陣營的投名狀,並派出一支兵馬到荊州助戰。
大軍主力屯駐襄樊一線,集中人力物力打造戰船,派軍據守南郡、長沙、江夏北部等地的重要據點,配合文聘水軍,水陸並進,但不主動進攻,隻營造攻勢,威逼耷賊。
其次是自身實力遠超對手。
曹操雄踞北方,又新得荊州,軍力約是二十萬,而孫權可動用人數不過五萬,從曹操的角度看,對手實力不足,完全可以一戰滅之。
這場戰爭可以帶來極大的利益。
對曹操而言,收復江東,統一天下指日可待,同時,曹操也許可以找到機會消滅劉備這個心頭大患。
剛剛獲得了巨大威望。
曹操兵不血刃占領了荊州,此時威望都達到了頂峰,對於他而言,放眼天下,沒有任何人可以有實力與他抗衡。
戰爭成本。
如果曹操放棄進軍,那麼再重新組織消滅江東之戰是非常耗時耗費物力的,為免夜長夢多。
對曹操而言,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一戰,主降派。
曹操兵鋒未至,荊州內部的投降派直接脅裹劉琮投降曹操,劉琮是劉表之後,而當時的孫權,也隻是一個借著父兄威名守著一畝三分地的。
曹操的算盤打得很好,他寫信恐嚇孫權,甚至讓元老張昭都成了堅定的投降者。
其實,從戰前局勢分析來看,曹操擁有絕對的優勢,兵力、財力、道義,這仗打贏的概率不是很大,但不幸的是,戰時所有的不利因素都發生了,孫權和劉備出乎意料的聯合了,北方士卒水土不服,瘟疫彌漫,冬天的東風,對面那個隻有三十四歲的年輕人,當時周瑜也隻是小有名聲,赤壁之戰後才名揚天下。
也是當世雄傑,所有的不利加起來,還是發生了。
曹操一開始的目的應該隻是荊州,他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荊州的投降讓他失去了目標,就好像你辛苦磨了一把刀,本來準備好去搶了鄰居家,但是還沒等你拿出刀,鄰居就直接把所有的財產都拱手相送,這時候的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把刀拿回去,下次要用前再磨,第二種就是修改,反正刀都磨好了,不用白不用,看準一家,上就行。
曹操的情況就是第二種,對他而言,戰爭可以發動可以不發動,但是發動這場戰爭的優勢太多了,所以曹操出手了。
從軍事角度來看,是一定要打的,關鍵他發動戰爭時機有問題,當時把劉備打的四散奔逃,結果不追了,下到江南,停留安撫軍心。
荊州是憑手段拿的,荊州之眾離心離德,安撫軍心沒有錯,但時間不長不短兩個月,時間短些稍作停留趕在孫劉聯盟之前奇襲江南,可以偷渡長江揚長避短殺孫權一個措手不及。
最後,等時間長些,可以等冬天過去秣兵歷馬開春再打孫權,兵力糧草有絕對優勢打孫劉聯盟也吃不了大虧。
這兩個月你下江南逼著孫劉抱成一團,孫權可不是公孫康,指望他給你送人頭?
犯了和老對手袁紹一個錯就是,拉長戰線,關鍵是在十一二月份打的仗,加重軍中勞務。
趕上軍隊得了傳染病,水軍實力不強,孫劉以逸待勞,老天一波神助攻東南風,曹操就完了。
從政治角度來講,後方可能有動亂,曹操可能不敢長時間離開朝野,那群漢室老臣雖然不能掀起大浪,但幹擾軍心是可以的。
西面的馬超韓遂張魯,也是個不大不小的掣肘。
有可能曹操不打覺得有些放虎歸山,打就要速戰速決,有些進退維谷,打不得,不打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