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史稱赤壁之戰。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這次戰役在宏觀歷史長河中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而結果是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借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赤壁之戰的後續是孫劉聯軍面和心不和,已然出現了嫌隙,而曹操北方已定,皇帝在手,為何他不在赤壁之戰後重新凝聚實力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呢?
發動戰爭之前,發動者自然要盤算這場戰爭的勝率有多少,如果重新凝聚實力再次討伐,勝率高不高呢?
答案當然是不高。
先說說天時,赤壁之戰大敗後,曹操的精神打擊很大。
他受打擊的原因不僅僅在於一直以來都十分順利的自己在赤壁的損失,也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老了,而且這次戰役他失去了他最愛的兒子曹沖,白發人送黑發人讓這位老父親的精神支柱瞬間垮掉。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徹底平定河北四州。
此時的曹操已經五十三歲,年過半百,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第二年曹操便立刻率軍回鄴城,說出自己有攻打荊州的想法。
然而謀士賈詡說,我們剛剛打完一場仗,應該休養生息,打荊州一事可以緩一緩。
但是曹操認為,自己年紀已經不小,況且自己一直都是大捷,軍隊士氣正旺,應當一鼓作氣南下,他已經不能再休息幾年了。
從曹操當時的決定可以看出,當時的曹操對統一天下的信心非常足,決心也非常強,可謂是不勝不歸。
但事實是驕兵必敗,本次失敗,曹操的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完全沒有了當時『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豪邁氣概。
赤壁大敗後,曹操趕緊回到北方,因為他怕自己的大敗傳回北方,會引起眾多不服他的勢力造反。
等到第二年,當曹操穩定了北方後,他再想南下荊州,已經不可能了。
南方的局勢已經是:周瑜帶領吳軍攻占南郡,劉備乘機取了荊南四郡,很多劉表的舊部投奔劉備,孫劉在荊州的根基已穩,沒有他曹操的一份了。
此時,再想去打荊州,勝率已經不高了。
這就是失去了天時。
再說說地利,赤壁大敗後,曹操已經失去了好不容易訓練好的水軍,他的兩名水軍大都督也在這次戰役中被離間計給誤殺了。
曹操此時沒有對長江的控制權,孫劉靠著長江這一天塹,擋住了曹軍。
此時曹操再想南下已經是十分困難了,那必然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買賣。
至於人和,一場這麼大的失敗,天下人都等著看他曹某人的笑話,他的北方和西邊又怎麼可能會安定呢?
再加上荊州收編的水軍全部報廢,陸軍也有許多折損,戰後荊州爆發全面瘟疫,死亡十幾萬人,其中還有他最喜歡的兒子——曹沖。
原本龜縮淮南山頭的袁術舊部陳蘭、雷薄等人趁機配合孫權在江淮叛亂,劉備和周瑜聯軍更是劍指江陵,最後曹操隻得無奈放棄江陵,以襄陽、樊城為南線的防守重心。
西邊半獨立的涼州軍閥們也逐步造反,先是同樣是朝廷所派的刺史邯鄲商被武威太守張猛所殺,後來是韓遂等人殺張猛,最後老曹和他們決戰。
這種局勢下,曹操隻能穩住自己現有的地盤,已無力擴張南下了。
集權過度的曹操,驕傲自負的曹操,最終也自食惡果,年事已高的他沒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再也無力南下,抱憾而終。
這就是為什麼赤壁之戰後,曹操不重新凝聚實力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